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黑瓷,即称黑釉瓷。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阿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普通窑场,后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着特点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宋人饮茶较之唐人更加细腻和精致,并且更讲究艺术化,点茶和斗茶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于是宋代的茶具又有了新的面貌。对于茶饮的神往则直接刺激了茶具的生产,全国各地的窑场林立,生产的茶具数量惊人。建窑出产的黑釉茶盏因在朝野上下极盛斗茶之风的茶具竞赛中,以其造型奇特、胎体厚重、釉色美丽、黑白分明、瑰丽悦目的特质而独艳群芳。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着作《茶录》。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为此,建盏便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 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于是,历代文坛巨匠纷纷畅怀讴歌建盏。如苏东坡的“道入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僧惠洪的“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蔡襄的“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杨万里诗中描写的“鹧鸪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等等。
建窑是中国宋代名窑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期间,位于水吉后井、池中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营长乾等一带的建窑出现鼎盛状况。相传大小碗窑多达近百处,其中,已挖掘出的一条长达135.6米的龙窑为世界之最。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迄今仍可看到在大约占地十二万平方米古遗址上堆集如山的匣钵、建盏残片,便可领悟出昔日的辉煌。
南宋末年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狂热的斗茶风潮逐渐隐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至元初,这座创造出稀珍神品的绝代名窑便湮灭在景色秀丽的闽北山丘陵中。建窑兴起于晚唐五代,盛于宋代,衰于元,清代尚一度残余,这是建窑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内不少权威专家的大声疾呼下,1981年春,建阳瓷厂技术人员与省轻工研究所,省博物馆等专家经过上百次试验烧成,终于烧制出一批兔毫斑纹的仿古建盏。在1981年3月召开的全国仿古黑釉建盏鉴定会上,经专家鉴定:这些仿古产品不仅质似,而且达到形似、神似的标准。标志着这一失传八百多年的技艺,烧制出的瓷坛“黑牡丹”——黑釉建盏终于在瓷坛上重现光彩。
改革开放以来,在恢复与创新历史文化传统中,失传数百年烧成黑釉建盏的技艺得到进一步恢复与发展。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建阳市委、市政府决计精心打造这块标志着建阳招牌的“金名片”,在市政协积极组织牵头下,已组建起有160多名从事烧制、营销、宣传建盏的各界人士参加的建窑建盏协会。与此同时,推出、培养出一批烧制建盏技艺的传承人。现代法烧制出的兔毫斑、油滴斑、鹧鸪斑建盏等一批黑釉瓷器已然面世。唯独失传的曜变斑建盏正期待人们去努力仿制,让它重新惊艳在世人面前!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