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高6.5公分,口径11.5公分,底径3.7公分
敞沿束口,内沿下有一道凸边,弧腹深底,圈足厚实。内外施罩亮泽黑釉,外器壁釉不及底,盏外近底处有垂釉和滴珠。口沿露胎处呈铁红色,外器壁与圈足露胎处呈深褐色。釉色变化丰富,黑釉中显露如棕黄色或铁鏽色调的毫状流纹,形如兔毫,此即建窑著名的「黑釉兔毫盏」。
建窑是宋代著名黑釉瓷窑之一,遗址在今福建建阳县水吉镇。根据遗址发掘资料,建窑创烧于晚唐时期,晚唐至北宋初期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黑釉器最早见于庵尾山窑址的最上层,年代可能早自五代或北宋初期 。至于建窑芦花坪等窑址所出土兔毫文等带变化的黑釉,始烧年代为何?目前虽然没有确定为北宋纪年墓葬的出土品以兹辅证,但是根据蔡襄于北宋皇佑年间(西元1049-1053年)进呈仁宗的《茶录》<茶盏>纪录:「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新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推测建窑于皇佑年间或稍早时期开始烧造这类适于斗茶的黑釉兔毫盏,其相对年代大约是在十一世纪中期。此股风潮流行至南宋不衰,如江苏江苏江浦南宋庆元元年至五年(西元1195-1199年)张同之夫妇墓也出土了典型的建窑兔毫黑釉盏 。
宋人喜爱建窑茶盏,众多诗文如徽宗《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北宋黄庭坚(西元1045-1105年)诗「兔褐金丝宝盌,松风蟹眼新汤」、南宋陆游(西元1125-1210年)诗「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翫毫杯」,所吟咏的都是与本展品相似的建窑兔毫盏。以动物纹理类比陶瓷釉色的陶瓷鑑赏观,反映了宋人崇尚天真自然的美学观。
宋 建窑黑釉盏及匣钵
高11公分,口径14.5公分
福建省建阳县建窑窑址出土 ,匣钵以铁灰色耐火土製成,掺有杂质,壁厚约1公分,呈漏斗状。烧作方法是将产品放入匣钵中仰烧,匣钵与匣钵之间相叠,器底以垫饼与匣钵隔开,以防止黏连。以匣钵烧製可确保器形完整不至于变形,但流釉滴珠若与匣钵黏结,便容易形成废品 。
本展品内有烧成之小型黑釉盏,表面带有玻璃光泽,无兔毫纹,从釉的流动看来是烧造时不慎倾斜,因而造成黏结。
宋 建窑黑釉盏及建窑匣钵
口径18公分
福建省建阳县建窑窑址出土,本件为较大型的匣钵,内有烧结之天目型兔毫盏,匣钵下方有另件作品及垫饼黏连,可略窥建窑使用匣钵仰烧的製作方法。
1977年在建阳县芦花坪窑址发掘出的龙窑,仅能从堆积层推断上限为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西元1068年起)以后 ,且北宋、南宋之间似无显著差别,因此仅能断定为宋代作品。从窑积预测总数看来,1988年在建阳发掘的大路后门山一号及三号窑址规模最大,估计装烧总量为十万馀件,可想见烧造时的盛况 。
宋 建窑垫饼
直径4公分
福建省建阳县建窑窑址出土,以耐火土製成用以垫烧,防止烧作时漏斗形匣钵晃动造成废品,并将匣钵与产品区隔开来。由于烧作时垫在圈足下,垫饼常留下圈足底部的形制特徵,以及底心刻痕的反文 。
建窑各窑址发现许多带有反文的垫饼,包括数字、姓氏、记号等,大部份均已无从得知其意义,推测可能是作坊之表记。值得一提的是,建阳建窑窑址曾出土带有「供御」、「进琖」等铭文的垫饼,可知建窑黑釉盏曾一度作为贡品,供宋朝皇室使用,具有官窑的性质 。《宣和遗事》记载:「(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燕召蔡京入内赐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可为佐证。
宋 建窑系黑釉碗
高4.5公分,口径9.3公分,底径3.5公分
歛口弧腹小碗,内外施黑釉,外壁不及底,外壁釉层较薄而无滴珠形成,露胎呈黄褐色。类似作品经常见于建窑系诸窑址,如建阳县中布窑、闽侯县鸿尾窑、武夷山市遇林亭等窑址 。福建浦城县永兴宋代墓葬中 ,亦出土有类似作品。
宋 建窑黑釉盏
高6公分,口径12.5公分,底径4公分
敞沿束口,内沿下有一道凸边,盏内外上半部氧化,呈铁红色,黑褐色釉具玻璃光泽及流动感,毫芒纹路清晰。福建建阳县建窑营长乾窑、白马前窑窑址,以及浦城县仙阳南宋墓 ,均曾出土类似作品。
建窑茶盏造型特殊之处,在口沿内壁以下约一厘米左右之处,内收一陨,形成一道较宽的凸边,这是为适应宋代斗茶风俗而特别设计的。依据蔡襄《茶录》等茶书的记载,点茶注汤虽不超过盏的四至六分,但在点茶注汤、迴旋击拂时,势必产生一种离心力,使茶汤外溢,漫出盏外,破坏茶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作出这道凸边,使注水时不易渗露,并作为接唇线以便饮用 。
黑釉盏作为饮茶器皿,在宋元茶道中很受重视。现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传南宋刘松年的《补衲图》,画面后方僧僕忙碌准备的饮茶道具中,就包括了两只倒置的黑釉盏。不只是在中国,黑釉建盏与宋元茶道,也随著留学中国居住浙江、安徽一带天目山禅寺的日本禅僧,一起传入日本,「天目」在日本茶道中逐渐成为建盏器形茶碗的广义代名词 。天目转写为英文〝Temmoku〞,亦成为西方陶瓷学界对中国这类黑釉瓷器的一个专门术语。
宋 建窑黑釉盏
高4.5公分,口径12.3公分,底径3.5公分
撇口,斜直腹,凹底,如斗笠倒置,器形优美。内外施罩黑釉,露胎部份呈红褐色。外器壁黑釉聚凝成一道漂亮的边线,内壁黑釉微有流动,形成黑色毫末状纵深,口沿挂釉较薄,近铁红色。
斗笠碗器形流行于北宋晚期至金、南宋时期,亦见于青瓷製品(参见展品2-3、3-4)。建阳县建窑芦花坪窑址、白马前窑址、宁德市飞鸾窑、武夷山市遇林亭等窑址等窑址 ,以及顺昌县大坪林场宋墓 、福建南宋南平大风店口墓(西元1132年) ,均曾出土类似的黑釉盏。
北宋 建盏鹧鸪斑破片
底径4公分,宽10.5公分
灰褐色胎,内外施黑釉,外器壁施釉不及底,黑釉上施加白色釉点,形成宛如鸟羽点状花纹的纹饰,圈足外底心阴刻有「供御」铭文。这类装饰特殊的黑釉茶盏,很可能是文献中描述的「鹧鸪斑」,但作品极为罕见,特别是器底带有「供御」铭文的鹧鸪斑黑釉器更是稀少,目前所知全世界仅有两件标本。除了本所採集自建窑窑址的标本以外,另一件由福建省博物馆典藏 ,后者于1989年福建建阳县池墩建阳瓷厂后壁外路床出土,在1992年11月上海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上,曾引发学者的广泛重视。
关于建窑「鹧鸪斑」茶盏的纪录,可见于传北宋初年陶穀所撰《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等诗文。过去对于文献所载鹧鸪斑的两种主要理解,一是指黑釉中显露呈棕黄色或铁鏽色条毫状流纹,一说以为是在釉面凝聚不规则呈灰金属光泽小点、俗称「油滴」的製品。展品6-1、6-2标本被发现之后,学者认为鹧鸪斑釉亦有可能是指这类于黑釉上笔蘸白釉点饰的作品 。从诗文间接推测,鹧鸪斑茶盏是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流行的茶具之一。
关于底足「供御」铭款的来由。晚清以来,在建窑窑址即发现底足刻印有「供御 」、「进琖」字样的兔毫盏实物,1960年建窑卢花坪窑址的发掘,进一步证实宋代建窑曾经烧製过宫廷御用的茶盏。学者根据徽宗《大观茶录》、南宋程大昌《演繁露》等资料,推测建窑烧製「供御 」、「进琖」的鼎盛期,主要在北宋政和二年(西元1112年)到南宋乾道六年(西元1170年)年间 。《宣和遗事》记载:「(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燕召蔡京入内赐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可资说明徽宗时期建盏兔毫盏已进贡宫廷。
北宋 建盏鹧鸪斑破片
长7.5公分,宽3.5公分
褐胎,内外器壁施罩黑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黑釉面上施加不太规则的白色的乳浊釉,呈椭圆形斑点,手摸之感觉有明显凸起。圈足底部留有一道「/」残迹,疑似「供御」铭残留的阴刻笔划(参见展品6-1)。
本展品的製作与装饰特徵近似展品6-1,亦被推测可能是文献中的「鹧鸪斑」茶盏。两件标本都略带瑕疵,但烧製温度与结果稍有不同。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分析报告显示,北宋鹧鸪斑黑釉瓷胎是一种利用含Fe2O3和一定量K2O为原料配製成的,Fe2O3含量约在6%~8%的范围,故在强还原气氛下烧成呈现黑色。白色鹧鸪斑点则为含Fe2O3量低(1%左右)的灰-硷釉。白色斑点釉的成分是一般的白色钙-硷釉,白釉含钾量较高(4.5%),故黏度高,不易在高温下流动,故斑点周界比较清晰。白釉斑点妆点的方法,是用毛笔将白釉点在黑釉表面,釉点较厚 。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