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建盏的“黑厚”学,你了解吗?(二)

建盏的厚学之道

建盏的厚是由“胎厚”和“釉厚”两部分组成。

厚铁胎是建盏的主要特征,影响着建盏的性能跟美感,同时也为建盏的烧制难度大大提高。其他的瓷器,单单胎土不需要是铁胎,釉料跟火候烧制师傅也能有所掌控。

但建盏就不一样了。先不谈釉料配方的问题,如果釉施的过薄,首先会导致兔毫或者油滴形成的效果不佳,“条不可能达”或者“油滴不可能饱满”;其次出现缩釉等重大瑕疵的几率高了很多,也就导致废品率升高。

可是,施厚釉就“大功告成”了吗?建盏烧制正烧而且需要达到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釉比较厚会容易粘底,但本身流釉造成的釉泪,也算是建盏的一个特点,釉挂的位置刚好,形状又美,就可以用玄妙来形容。

但若施釉过厚,或者温度过高、烧制的时间又太久,釉水会流到盏底跟垫片或匣钵粘住,一旦粘底,就算勉强锯开,也会影响建盏的美感,或者直接成了瑕疵品。由此可见建盏的“厚”所需要极大的烧制难度。

建盏是越厚越好吗?

谈到“厚”,可能有的盏友会说了,“建盏还是做的越厚越好”,其实现在也有不少建盏工艺师把建盏作品做的极厚,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可以将建盏与其他朝代所流行的茶器对比一下,胎体要厚重,建盏在宋朝为主流茶器是因为宋朝斗茶需要,宋人蔡襄在所著《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胎厚,不但能保温,便于较长时间观察茶色,更便于用烘烤的方法加热。

当然,建盏的厚度问题也是审美问题。且不排除有的盏友“尚厚”,而且是越厚越好。如同宋代,蔡襄尚厚,拥趸甚众,同时代亦有人尚薄。而且蔡襄所言,也是“微厚”,不是“极厚”。

从同一时代来看,宋人除了建盏之外,也有江西湖田窑的瓷器,那究竟宋人到底是喜欢薄,还是喜欢厚呢?其实不论是“五大名窑”还是“八大窑系”,都各有其特色,有人喜欢沉稳厚重之感,有人好轻盈素雅之美,建盏的厚度只看个人喜好罢。

通过对建盏“黑厚”学的了解,让我们知道到烧制出一只胎色正、釉质肥、挂釉佳、结晶美、色泽靓的极品建盏实属不易,但也正因这些因素才体现了建盏的审美价值、烧制难度和稀有程度。

武夷建盏与多位建盏大师紧密合作,其所出精品,皆优先提供给武夷建盏平台的盏友收藏。如有意与建盏结缘的藏友,可私信或评论进行咨询,我们将通过语音、文字、小视频的方式为您解答!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