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

崔国良:紫砂壶巧匠“闯关东”建盏名家作品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3月末的一个午后,在辽宁西部小城喀左县自己的工作室里,58岁的崔国良端坐在工作台后,戴一副眼镜,就着一只黑杆台灯的光亮,专心地做一把方型紫砂壶的壶盖。几根白发在橘黄色的灯光映射下格外抢眼,它们似乎是这位制壶40年的老手艺人走过岁月的最好注脚。

一周前,《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由文化部、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这一旨在促进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的计划让这名来自宜兴的紫砂壶巧匠感到振奋,他向记者讲述了他“闯关东”传授制壶技艺的故事。

 

崔国良是宜兴丁山人,出身陶艺世家的他18岁开始师从紫砂大师季益顺学习制壶。40年来,他做的壶有2000多把,国内外很多人都买过他的壶。“每把壶都会说话。”崔国良端起一把他最近刚制作的竹节象形壶说,“紫砂壶讲究精、气、神,像人一样,一把好壶也有它的独特气质。”竹节壶上,几竿瘦竹根根挺立、傲霜凌雪,自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气象。

工作室里,12名学员忙着打泥条、拍身筒、接壶嘴……崔国良不时走到学员身边,指点他们修正作品。

喀左地处辽、蒙、冀三省区交界处,境内紫砂等陶土储量达10亿吨以上。上世纪80年代,当地制作的紫砂壶曾远销到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但因缺少名师,制壶技艺不精,紫砂产业发展不旺。

“专家论证,喀左紫砂土品质上乘,但大多做了花盆、方砖,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喀左天佑陶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梁海江说,一吨紫砂土如果烧成砖,只能卖几万元,但如果做成各种紫砂壶,可能会卖上百万元。

近年来,喀左县提出打造“北方紫陶之都”,将紫砂产业作为支柱产业。2014年初,梁海江几下宜兴,延请名师,辗转找到崔国良。“开始我不信喀左有紫砂矿,更不信一个东北小城能搞紫砂产业。”架不住梁海江求贤若渴,崔国良瞒着家人到喀左考察。

  第一次“闯关东”,崔国良动心了:梁海江带他考察紫砂矿藏,参观建设中的产业园,不少当地的制壶师慕名前来拜访、请教。那些期待的眼神让崔国良决定留下来:“手艺有时像层窗户纸,你一点就通了,自己摸索可能得几年。”

知道了他的决定,80多岁的母亲和大哥都反对,他反复做工作,最终达成“妥协”:一个季度回乡探亲一次。为照顾他,妻子陪他北上。

从烟雨江南到关外喀左,3年多来,崔国良培养了180多名学员,不少人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崔国良教学要求甚严,坐姿要正、心要静。“姿势不正,身体协调性差,影响制壶水平。”在工作室门口的墙上,挂了很多小布袋,进门前学员要把手机放进去,不允许看手机。“心不静,不可能做出好壶。”

 

崔国良在宜兴只收过10几位弟子。而在喀左,由于辽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他知道学员学会的是一门手艺,背后承载的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近年来,在崔国良等名师的引领下,喀左紫砂产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当地共有紫砂生产企业30多家,商户和工作室100多户,紫陶产业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5000多人,相关从业人员1万人。小小一门手工艺,成了当地经济的“顶梁柱”。

“能做壶是一回事,能做好壶是另外一回事。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工艺,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要带好学生,做好壶,让这门手艺在北方生根、发芽,传承下去。”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