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

陈丽英: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宜兴紫砂陶器的历史发展建盏名家作品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宜兴紫砂陶器的制作历史久远,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魂宝。它不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在历史上由于文人墨客的参入,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使紫砂陶更赋予文化的气息。

相传宜兴紫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世人称之为陶朱公。至明代中叶,紫砂茶壶开始盛行,时有供春,时大彬等名家。近现代经过老一辈名家的艰苦努力,紫砂茶壶又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品,例如有邵大亨、陈鸣远、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大师。紫砂壶造型多变,兼具实用性及艺术性,是人们非常理想的饮茶器具,它在中国的陶瓷艺术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

陈丽英是江苏宜兴丁蜀镇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90年代入行,得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永成辅导指教。后拜入顾景舟师门,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名人、研高徐元明老师,二十余载的紫砂陶制作生涯,从艺从师,亦常常受到徐汉棠等老一辈紫砂国大师指点。

陈丽英毕业于南师大艺术设计专业,又研修于清华美院艺术设计高级研修班。2010年被录入《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名人集》。2017年为宜兴当地紫砂频道《陶行天下》拍摄艺术创作。

《蝶舞》、《蝶恋花》、《君竹提梁》、《溯洄》、《炫》、《雅集》、《茶之壶》等都是陈丽英的代表作,这些作品荣获国家级金银奖,部分作品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并获国家级博物馆永久收藏,专业论文在多家行业内刊物发表。作品传统中求新意、文雅中求情趣,充满了生命力和想像力。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制作砂壶的成型工艺,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认识的凭据之一。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另外也有制壶大家仍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他们所制作的壶已达到炉火炖青的境界,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著名紫砂艺术泰斗顾景舟先生在谈到紫砂鉴定时曾讲过“成型手法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每个制壶家作壶嘴及壶把的方法不同,都有个人的风格。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