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现代社会中唯一有序传承,至今犹盛的古代文明。然而千古风流,沧海桑田,历史长河中散失的古人智慧也是不可胜记。其中有些能够在后世失而复得,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建窑茶盏便是其一。
建盏,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建盏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终于南北两宋之世,建盏一直是饮茶器具的极品,豪门权贵竞相追逐,文人雅士吟诵把玩。但是建盏为今人所重视,却是近十年以内的事。建盏实际上从元朝就逐渐冷清,至明清时期,建窑几乎为人所遗忘。
为什么说建盏是宋代茶文化的主角呢?这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当时工艺技术等方面来说明。
从古到今,政治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始终起重要的作用。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国家社会相对比较安定,而且宋初减轻了赋税,改善了佃农的社会地位,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就为宋代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宋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为宋代美学思想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由于社会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城市居民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对瓷器的需求量很大。宋代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对外贸易的税收是重要的一项政府收入,因为瓷器美观实用,便于洗涤,许多国家对瓷器也有较大的需求量,所以瓷器成为了当时对外贸易中输出最多的商品。建窑地处福建,当地水陆交通便利,泉州港又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因此建窑出产的瓷器能够很方便的被运输出去,销往海内外,作为贸易陶瓷,建窑出产的建盏受到了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的欢迎。
建盏的美学思想与宋代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宋代是一个文化理学的时代,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美学思想,人们在陶瓷造型上追求大方简洁,质朴无华,反对过多装饰雕琢,在釉色装饰上偏重本身安静典雅的色泽,讲究“自然天成”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建盏的造型和釉色都集中体现出了这种美学观念。
建盏的发展和宋代陶瓷工艺技术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宋代建盏的烧造技术和方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当时依山而建的龙窑产量大、升温快、易于调节,能够烧成像兔毫,油滴,曜变釉等这些烧成温度高(需达到摄氏1300℃左右),烧成温度范围比较窄(一般仅约20℃左右)的产品,并且当时的窑工烧制经验丰富,器物摆放的位置和火候都控制比较好,装烧时还采用匣钵,一器一匣,有效的防止了粘黏,落灰等现象,而且由于采用轮制方法,建盏的器型比较规整,在蘸釉技术上也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这些工艺技术因素使建盏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就是当时宋代茶文化盛行推动建盏的产生,可以说建盏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
宋代的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是因为在宋代、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经济、文化相当繁荣所致;其次是由于宋代的皇帝都比较爱好饮茶,如宋徽宗还亲作《大观茶论》,宫廷里常举行大规模茶宴,上行下效,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再者,许多文人组织饮茶团体,进行茶艺著述,并创作出了大量的茶诗、茶帖、茶画,使茶文化与相关艺术正式结合,也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而且民间的点茶和斗茶之风的兴起,把茶艺推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这个时代,它不但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为元明茶文化开辟了新的前景。
宋代“斗茶”活动风靡全国,从高踞于庙堂之上的达官贵人,到行吟于泽畔山边的文人墨客,从策肥御轻的公子哥儿,到车水卖浆的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这种斗茶风气的形成,有二个因素,一是因为宋代在理学思潮的熏陶下,重视人的内省功夫,通过内心的沉思,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净化,而庄严肃穆,澄心静虑地面壁参禅式的斗茶,是一种很好的净化方式;其次是因为在宋代,美学思想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主体意识的突出,饮茶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而是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因为生活即是表现。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什么伟大的东西可以表露自己,所以斗茶者才在茶事上不断的完善自己,形成了在工具、材料、斗法上都不厌其精,不厌其巧的“斗茶”习俗。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