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子茗茶

斗茶之斗茶品

斗茶前的准备工作分五部。

一、炙茶,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注(1)),先要将茶饼"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然后用文火炙干。唐代时十分重视炙茶,宋代仅仅隔年的陈茶才炙,新茶一般不炙。

二、碾茶,将团饼茶槌碎,然后用茶碾、茶磨碾细。

三、罗茶,把碾好的细木过筛,筛上粗末再碾、再罗。茶罗底面要细腻、绷紧。蔡襄《茶录》载有,罗底要选用东川鹅溪画绢中特别细密的丝线,将之放入开水中揉洗,使它变的更加细密柔滑。

四、煮水,将釜置于炉上,加水煮沸,装入汤瓶;或汤瓶直接放于炉上煮水。

五、点茶,用茶勺取茶末,放入茶盏,用汤瓶注入少量沸水,调成膏状。(至于投茶量,据唐苏《十六汤品》载一般"一瓯之茗,多不过二钱",按晚唐一钱重约为今四克换算,二钱约为八克,这是很浓的)。

第一汤沿盏壁注水,不要让水触到茶,先搅动茶膏,渐渐加力击拂,手轻筅重。第二汤从茶面上注水,先绕茶面注入一周,然后再急注,用力击拂,茶面上升起层层细泡。

第三汤时注水要多,击拂要轻而匀。

第四汤注水要少,搅动稍慢。

第五汤稍快一些,搅动匀而透彻。

第六汤用筅轻轻拂动乳点。

第七汤分出轻清重浊,茶液稀稠适中,就可以停止拂动。

斗茶品一斗汤色,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胜黄白、灰白。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茶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的长短。

二斗水痕,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名曰“咬盏”。“咬盏”时间越久,茶汤与盏相接处就不易出水痕,而水痕出现最晚的,则为胜者。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