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浅析陆羽《茶经》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二)

二、务远、是人与社会和谐的“令正、守中”的思想,要求。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传统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要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必须秉承“和”的思想。陆茶的哲学羽《茶经》在四之器中,对煮茶用的器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特别是对于煮茶用的釜,其形状要求“方其耳以令正”,若能如此,“广其缘以务远”“长其脐以守中”“则茶味其淳也”。对于制锅的这种规定,除了实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令正”、“守中”无一不“务远”、的理念,是“和”的思想最完美的表达。

我们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到,锅耳的方圆、锅缘的厚薄、锅脐的长短,与煮出来的茶味并无直接的关系。陆羽在此特别强调令正、务远、守中,就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追求一种“和”的大原理、大法则。我们知道,陆羽《茶经》是在吸收儒、佛、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写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和”“和”包含“中”指出了与“中”的关系,,“持中”就能“和”。

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在茶道中提出“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陆羽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茶文化中表达出了“和”的基本涵义,这里的和,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程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看,“和”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38范。

体现在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时,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所以,陆羽《茶经》所体现出的中国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表达出了儒、佛、道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又阐发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是衡量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建立在道德规范上的。即”诚信友爱”。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只有培养爱心,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无论“诚信”还是“友爱”,其目的都是和谐,就是追求建立协调、统一、友善的社会交往关系。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充分汲取和利用这些优秀的道德资源,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文章来源于“鲁鸣皋”,部分图文整理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仙子删除,谢谢!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