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址在今天的建阳区水吉镇的后井村,窑长135.6米,是国内已知最长的龙窑。中国龙窑历史最早起源于商代,龙窑代表了东方的陶作进步和智慧,是历史以来烧制陶瓷的最高平台。建窑又因两宋文化和艺术风格,将建窑烧制的黑釉建盏推上中国陶瓷历史的最顶峰。
可是,建盏为何在元代之后绝迹? 要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先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
建盏作为黑釉之典范,其盛名和价值取决于器物本身的历史影响力,建盏完全融入进了两宋生活,整个宋代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品位,造就建盏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中的革命性意义和最高地位,建窑之天工造物,完整体现了宋代追求的极简和留余风尚,将单色釉建盏以其自然造化的形和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斗茶成风,整个社会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斗茶的发烧友,在建安贡茶产地尤甚。大书法家蔡襄的茶学专著《茶录》中有段提到建安的斗茶:“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也就是说,点茶后在茶面上形成的浮沫,以色白和泡沫持久为优。有趣的是类似现代在咖啡的泡沫上做画一样,宋代文人在分茶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巧妙的搅拌,在茶沫上画出禽兽鱼虫、山水人物的图案,更有甚者可以在茶沫上作诗,称为“水丹青”,苏轼就曾写诗称赞分茶技艺高超的谦师和尚:“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由于宋代茶色尚白的传统,所以建安地区产的黑釉茶盏不仅利于观察茶汤上面的浮沫,更是衬托茶色之白最好的器具。
所以,建盏在宋代的“火”是必然的。而且宋代斗茶传入日本后,其轰烈程度不亚于中国,属于上流社会娱乐活动的贵族文化。建盏成为“书院茶道”指定的唯一名贵茶碗,供人们鉴赏和收藏使用。其实建盏的兴衰也可以这么说:“成也点茶,败也点茶”。
元代作为宋明两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是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茶饮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元代除了继续饼茶的生产和使用外,散茶也渐渐在茶叶消费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饼茶的使用主要在宫廷贵族之中,散茶的消费则主要在民间。
可是,进入明代后,是中国茶饮又一个高潮。由于团茶制作极其复杂、价格也非常昂贵,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贡茶改制,废除团茶,改用散茶,以减轻民众经济负担。此举促进了散茶的生产和技术发展,同时饮茶方式也开始走向简单化,最终演变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并沿袭至今。
所以,元代之后,建盏开始失去了本身的价值,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不仅仅当时建盏的实用价值被“丢弃”,连当时的审美都改变了,觉得建盏通体乌黑,十分“不讨喜”。所以,盛极一时的建盏就此陨落了,建窑也停烧建盏。每每想到这里,心情总是很复杂。
还好,建窑建盏的烧制技艺于1981年,仿宋兔毫釉建盏通过专家鉴定,失传六百多年的建窑建盏工艺重见天日。2001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建阳区顺利通过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组织的中国建窑建盏专家组评审会,被授予“中国建窑建盏之都”。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