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黑茶碗之所以能成为日本茶道文化的主线,也由禅宗文化在日本的勃兴有关,13世纪以来,中国禅僧兰溪道隆、一山一宁、无学祖元等中国禅僧相继来到日本,他们把系统的禅宗文化连同宋元时代的书籍、绘画及包括陶瓷在内的各种艺术作品一起带到日本,并把汉诗文及书画等也作为禅僧日常教养的"必修科目"在日本禅林普及。
而禅宗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低熵文化”,这种“减熵美学”使禅僧在自己的艺术与审美中不愿意去表现那些有强烈刺激性,撩拨欲望的事物和色彩,他们更喜欢静观中的寂悦,因此形成了静、清、寒、幽的艺术境界。他们的艺术中少有世俗文人经常铺陈的那千树万树的桃花,那饱胀着春光的红杏,绮罗,锦绣,美女怨妇……
这正如闻一多先生在评论诗人贾岛,也就是僧人无本时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该记得贾岛曾一度是僧无本。我们若承认一个人前辈子的蒲团生涯,不能因一旦返俗,便与他后半辈子无关。则现在的贾岛,形貌虽是个儒生,骨子里恐怕还是一个释子在,所有一切属于人生背面的、消极的、与常情背道而驰的趣味,都可以溯源到早年在禅房的教育背景。……他爱静、爱瘦、爱冷,也爱这些情调的象征——鹤、石、冰雪,黄昏和秋景是传统诗人的时间和季候,但他爱深夜过于黄昏,爱冬过于秋。他甚至爱贫、病、丑和恐怖。”
禅宗的这种审美意识传到日本后,和日本传统中与此相似的审美观融合,对日本镰仓时代以后的思想、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日本的茶道师们,基本上都是禅僧,在这种审美意识的指导下,他们创出了日本茶道中最基本的观念——“闲侘”。
谓“侘”、“寂”,就是在贫乏、简陋、不足中发现充足的美学。在古汉语中原为“佗傺”二字,出自《楚辞·屈原·离骚》:“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王逸注曰:“侘傺,失志貌。”也就是形容失魂落魄的样子.
但是茶道中的“侘”、“寂”,则有了崭新的内涵,也就与禅宗美学相联系的“冷、冻、寂、枯”的美学观,而福建黑茶碗幽深的黑色、钝黯的光泽、冷寂的触感,与当时还只能生产没有釉药的“暖陶”的日本陶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日本人在福建黑茶碗中寄托了遥远的乡愁和崭新的美学理想。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