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作为极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其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美观程度,第二是烧制难度。二者的联系非常密切。越美的盏越难烧,越难烧的就越稀有,成本就会越高,售价自然也就上去了。
在《十问建盏:第三问》中我们提到,铁胎是建盏的关键特征,从根本上影响建盏的性能、美感,也为建盏的烧制带来特有的困难。除胎土之外,釉料和火候也同样让建盏的烧制“痛并快乐着”。
其他窑口的瓷器,不仅胎土不需要是铁胎,釉料和火候也不至于使师傅难以适从。有的窑口产品虽然颜色特别,但是稳定性很强,只要实验出正确的釉料配方,成品率就容易控制,能够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有的虽然也需要高温与还原气氛,但温度的波动区间可以不用很严格去控制,稍有增减对成品性状影响不大。建盏则不然。
一、以釉料论
首先建盏的釉料配方不能以固定成分一劳永逸。因为窑炉的新旧程度、天气、窑炉位置、坯土成分微妙的改变等因素都会令同一个配方烧制的成品斑纹不同。效果好的配方,很可能受以上因素制约的状况会更明显,效果一般的配方,落差反而没那么大。即使是一次只烧几件的建盏师傅,也需要根据多方因素调整配方,否则环境变了,配方还不变,作品的水准会无法保证。其次烧制建盏必须要上厚釉。配方没问题的情况下,施釉过薄,会导致釉薄处呈酱紫色,影响美感。更关键的是,釉太薄,氧化铁(或氧化亚铁,或二者兼有,合称铁的氧化物)晶体生长的余地很小,会导致兔毫、油滴形成的状况不佳,又小又短不说,更不可能达到”条达”的标准。施厚釉对有经验的师傅来说并不难,然而,釉厚会带来几个提高烧制难度的问题。
第一、建盏采用仰烧,而且需要1300度以上高温。这就导致釉料在高温下向下流动,导致建盏位置越往下,釉就越厚。釉太薄会使结晶不流畅,釉太厚也会使结晶无法显现。因此建盏的窑变斑分布规律也是盏沿密集,到下部越来越稀疏,盏心釉极厚处基本没有斑纹或斑纹很细小;而且不同位置的斑纹形态、色彩也会有变化。斑纹分布与形状色彩的不确定性,对建盏的独特性、美观性有很大加成。但这不确定性也会导致成品很难如想象中满意。
与人工描绘的彩色斑纹不同,自然结晶的斑纹无法控制。斑纹清晰流畅、分布有致、色泽美观的盏(比如宋徽宗所言,玉毫条达的兔毫盏),一炉能烧出多少,不好保证。常常会有上部斑纹早已被过度氧化变暗,下部尚未析出斑纹,或者斑纹整体过密、缺少层次等问题。
第二、釉厚会容易导致粘底。本身流釉造成的聚釉、挂釉,是建盏的特点之一,若挂釉的位置恰好,形状又垂坠欲滴,是极具玄妙之美的。但若施釉过厚(有止釉线的辅助,一般会形成一定露胎,不会施釉太满),或者温度太高、烧制时间太久,釉水会流到盏底,将建盏和垫片或匣钵粘住。一旦粘底,即使勉强锯开,中断的釉滴也会大大影响成品的美感。不需要厚釉、露胎的产品,即使粘底,也可以磨平。建盏的话粘底就基本是报废了。
以上就是建盏釉料的特色与相应的难题。此外,我们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建盏的烧制需要高温。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