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茶文化很兴盛, 当时的文人都喜欢品茶。会品茶代表着有品位和风雅, 随着品茶的发展, 斗茶渐渐兴盛起来了。这中斗茶的情景在宋朝的诗词中就有提到。苏轼有词云:“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范仲淹也有诗词写到:“其间品第胡能欺, 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 输同降将无穷耻” 。诗中描述了当时斗茶的情景, 就是一块地域的人聚在一起斗茶, 胜利的人将会得到极大地荣誉, 输掉的人感觉没有面子。
宋代时福建有很多有名的茶叶, 当地的茶人用斗茶的方式, 品评出最好的茶叶, 然后进贡给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信在《大观茶论》中有段名言:“天下之士励志清白, 竟为闲暇修索之玩, 莫不碎玉锵金, 吸英咀华, 较筐筐之精, 争鉴裁之别” 。可见宋朝的斗茶文化已经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关注。当时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都以斗茶为乐事。
宋代的理学思潮对整个宋朝的思想和文化影响很大, 其核心思想是重视人的内省功夫, 通过内心的沉思, 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净化。这种庄严肃穆、澄心静虑地面壁参禅式的斗茶, 恰好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视内省功夫的时代精神和心理素质。当时士大夫阶层也会攀援高山深谷, 去寻找茶叶中的珍品, 这无疑对当时的茶叶制作技术的提高和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宋代的斗茶方法也是各式各样, 但大都有一些共同的步骤:首先在钵内煎水, 然后调制茶膏, 调制茶膏先要看茶盏的大小, 若茶盏较大, 则茶末宜放多, 反之则少。一开始在茶盏中放入适量的事先加工好的茶末, 再往盏中注入钵中的沸水, 然后拿一搅棒加以调制、搅拌, 直至粘稠如浓膏油状, 在此过程中, 必须不断加以“盏” , 即一边调制, 一边加温, 使之烧盏达到有汽体逸出, 如若加温不够, 将会使茶末不浮, 达不到斗茶需要之效果。如此这般后, 在茶盏中第二次注入钵中的沸水。此时, 即可观察和评判斗茶的胜负。汤花是斗茶中很重要的一个名词, 汤花是指茶膏冲沸水后茶末上浮后的整体观。实际就是冲起的泡沫, 第二次冲入沸水后, 如果汤花中茶膏调制均匀, 整个汤花色泽鲜白, 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 此称为“粥面粟纹” 。整个茶汤呈现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 这在民间称之为“冷粥面” 。斗茶开始后, 首先要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结处有无“汤痕” , 这种汤痕能保持较长的时间能紧贴盏内沿而不退, 此现象称“咬盏” , 如盏内沿先出现汤痕者为输家, 而咬盏时间越长那么此人得胜。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