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子茗茶

宋朝的斗茶文化传承到了现在,需感谢一位大词人! 

宋代是极讲究品茗的时代,上起皇帝、士大夫,下至一介布衣,无不好此。

在宋朝,往茶里加盐、姜、香药等佐料的风气只普遍存在于中原地区的中下层居民之中。这是由于茶叶产自南方,中原地区的中下层人士想要弄一些茶叶着实不容易。有的好不容易弄到了茶叶,却不习惯它的味道,丢了又太可惜,所以爱往茶里放些稀奇古怪的调料一起煮,结果糟蹋了好茶。

这种事情也发生在大文豪苏东坡的身上。姜夔送给好友苏东坡一些上等好茶,苏轼很稀罕,结果他的老婆儿子不识货,将盐、姜等调料跟茶叶一起煮,浪费了好茶,让苏东坡心疼了好些日子。

宋代饮茶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每一个环节都很考究,吃喝玩乐样样精通的宋徽宗皇帝还写了一部《大观茶论》,专门用来研究茶道。

宋人饮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煎茶,一是点茶。

煎茶

煎茶是唐代陆羽开创的,陆茶圣因为爱喝茶,所以很看不惯当时的人们往茶里掺一些胡椒、姜葱什么的,这究竟是喝茶还是炒菜呢?于是,他写了一本书,起名《茶经》,就是教人们怎么喝茶的。书出版后十分畅销,引领了唐宋品茗的新风尚。

唐人喜欢煎茶,宋人以风雅自居,喝茶这回事就要喝出点新意来,于是,又流行起点茶法来。

点茶

点茶法与煎茶法最大的区别在于,点茶是先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加入少量的沸水调制成浓膏状,接下来就是点水,要有节奏,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这时候,另外一只手也不能闲着,要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这种手法称之为“运筅”或“击拂”。

点茶是一门艺术,点茶的高手被称为“三昧手”,这也是对北宋点茶高手南屏谦师的赞誉。苏东坡到杭州任职州时,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亲自为他点茶,让他佩服不已,当场作了一首诗,题名《送南屏谦师》: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从此,“三昧手”就成了点茶技艺高手的代名词。

斗茶

学会了点茶,宋人还不满足,总希望将自己的绝技在人前嘚瑟一番,再找来个把人PK一下,这就要斗茶了。

宋朝,中原地区十分盛行斗茶,尤其在清明节前后,新茶出市,那些个茶商借助斗茶的机会为自家的茶庄打广告,再搞个特价促销什么的。

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茶汤的香醇度、茶具的优劣以及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

斗茶要经过集体的品评,综合评比,最后决出胜者。首先看汤色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等而下之;其次看汤花,一看汤花色泽;二看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着为负。

北宋文豪范仲淹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间描写点茶的部分格外有趣:“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不可攀”和“无穷耻”两句已道出范仲淹对斗茶输赢的看重,何况他的同僚章岷本是建州浦城人,此人品茗时选用茶叶、茶盏皆为上乘,范仲淹与他“斗”起茶来心情可谓“紧张异常”。

正因宋时盛行“斗茶”,建茶和建盏素有“茶盏双璧,相得益彰”之誉。斗茶过程中,极讲求注水、击拂的力道以及茶浮。为求衬托白色茶汤与识别水痕,釉色黝黑、胎厚保温的建盏最为适合。今天看到有句话,说来分享下:“建盏是引火烧身的幻美。”没错,建盏的美之前在宋朝可能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而被推广,可是如今,我相信大家喜爱建盏并不仅仅是因为实用性,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可是茶小虫觉得,用什么词都没法描述出建盏真正的美。可能这个“美”需要每个人自己去领悟。

可惜等到宋亡元兴,文化风俗改变,外加战乱频繁,建盏遂从兴盛走向衰落,工艺终至失传。好在“斗茶”的传统一路延续至今,品茗之人仍会依照《茶录》的说法“茶色白,宜黑盏”相互比试较量。正是如此斗茶,方才黑白分明。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