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建盏简史

有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先生认为:“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而900年前的宋徽宗赵佶,也曾用他的瘦金体写下这样的妙句:“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用兔毫建盏烹建溪上好的茶饼,香云缭绕,能使在旁的美女都陶醉进入梦乡。

那么何谓建盏?简单地说,建盏就是建窑烧制的窑变结晶黑釉茶盏,是由建窑的“建”和茶盏的“盏”的合成的茶具名称。事实上,建盏的盏、碗、瓯之称甚为混乱,历代文献资料中亦不明确,市场上更是盏、碗、瓯互称。有学者比较得出,盏、碗之别在于器壁,壁直者为盏,圆弧者为碗;而碗的器形比瓯大,瓯的器腹又比碗深。有点混乱是吧,姑且听之,建盏之名就是建窑黑釉茶盏、茶碗、茶瓯的通称。为叙述方便,本文所言“建盏”之名包括盏、碗、瓯,且保留原始材料中的叫法。

考古出土实物证实,中国黑釉瓷器东汉时已经烧制成功,早期南方黑瓷的胎土多数烧结温度较低,北方的胎土烧结温度较高。两宋是黑釉茶具烧制的高峰,黑釉多为石灰釉,着色剂为含铁量较高的化合物,烧成温度多在1300摄氏度以上,尤以福建建阳的建窑黑釉茶盏——建盏为代表。

建窑又有建阳窑、乌泥窑之称,始烧于晚唐五代,主窑址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池中、后井两村一带,总范围约11万平方米,盛烧于两宋,盏的器形以口大底小、腹线斜直者为代表。建盏的胎土多以含铁质多的红、黄壤土粉碎加工,含砂量明显,烧成后胎呈黑、灰黑、黑褐色,触手较粗,胎体厚重压手,黑釉是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可以形成多种花纹。

在思想文化方面,宋朝的理学体系及禅宗思想使得宋人在审美上偏好朴素自然、和谐纯净,建盏造型拙朴、色泽沉静、意境深邃,正与宋朝的审美观相符。

在茶文化方面,宋代的饮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从闽北民间兴起,并向全国传播。斗茶又称“茗战”、“点试”,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

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完美适应斗茶活动所需,故而能够迅速在各种茶具中脱颖而出,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甚至连北方的定窑也曾受其影响烧制过一系列黑釉瓷器。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蔡襄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进行总结推广,撰写了一部茶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其中“茶盏”条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烧造规模不断扩大,光龙窑就多达10余条,并很有可能生产底足内刻印“供御”、“进琖”款的建盏进贡朝廷。

到了北宋晚期,精通茶艺的徽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将斗茶推向顶峰。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建盏的功用,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宋徽宗列出了选盏标准,以及盏的大小、深浅影响品茶的细节,所言“玉毫条达者”即兔毫盏。赵佶还把建盏作为御前隆重赐茶的茶盏,“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这时记载的无锡惠山泉,建窑异毫盏和太平嘉瑞茶(建瓯北苑贡茶)便是名震古今的“天下三宝”。

收藏传承清晰的宋代油滴纹建盏存世量很少,堪称“少如凤毛麟角的珍罕”,这也决定了建窑黑釉茶盏以“斑点为贵,条纹次之”,即油滴盏贵于兔毫盏。2016年9月,建盏创造了一个新的价格神话

长期以来,优良而稀少的建盏一直是日本上层阶级珍藏的宝物,尤其在15世纪达到高潮。成书于16世纪前期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无上神品,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时至今日,精品建盏也大都被日本收藏,仅存于世的3件曜变建盏都被日本视为国宝,油滴建盏传世品也仅10余件,其中一件为日本国宝。而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曜变建盏,更是被吹捧为天下第一名盏。

此盏是三菱弥之助的旧藏,购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6年),耗资之巨,令人咋舌,成交价格相当于当时1500套别墅价格之总和。

客观来说,建盏外形不如其他瓷器精美,颜色也不够漂亮,但却能够在宋代大放异彩。究其缘由,是因为建盏在美学上符合宋代思想文化的追求,在实用性上符合宋代斗茶活动的需要,可以说是美学与实用的恰当结合,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记其伯父蔡襄,“尝得水精枕,中有桃花一枝,宛如新折,茶瓯十,兔毫四,散其中,凝然作蛱蝶状,熟视若舞动,每宝惜之”。不难看出,早在北宋时建盏就名满天下,已价格不菲,烧制精美者恐怕只是少数达贵显贵、士大夫才能享用,即便地位如蔡襄者,所得“茶瓯十,兔毫四”,亦“每宝惜之”。

元末明初散茶流行,茶具的选择倾向质地细腻的白瓷。宜兴紫砂茶具崛起,对瓷茶具冲击巨大,成为明清上流社会茶具的首先。明清时期对建盏的需求多停留在收藏层面,或者是对宋代点茶、斗茶的复古层面,这种情况明清两代相差不大。

晚清以来,中国频遭变乱,大量文物艺术品从各种正当、非正当渠道流入发达国家,茶具精品多流入日本。日本学习唐宋茶事并延续下来,对唐宋青瓷、黑瓷、白瓷茶具都极为重视。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