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为什么后世没把建窑定为“宋代五大名窑”(上)

建窑的成就

建窑虽然没有被后世列入”宋代五大名窑“,但因其独特的器型风格、胎釉结构和装饰技术,对我国陶瓷发展史贡献巨大,影响深远。我综合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概括建窑有以下三大成就:

建窑的产品不是很丰富,主要以深黑色的小碗盏——建盏为主。建盏是顺应从五代、宋初开始的斗茶文化而生,可以说没有斗茶,就不会有建盏。建盏随着斗茶之风广泛流行而得到空前发展,也随着饮茶风尚改变而衰败。建窑这种紧贴市场、为单一消费需求服务的生产模式,在宋代瓷窑中是非常罕见的。

建盏主色调是黑色,黑色在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中,不算特别推崇的主流颜色。黑瓷原料很容易得到,配釉工艺不复杂,成本低廉。在这样的前提下,要烧制出极高水平瓷器难度很大,要求制瓷工匠有很高的技术和艺术造诣。事实上,从众多发掘的宋代黑色瓷盏可以看出,那些为顺应斗茶所需而生产黑盏的众多瓷窑,产品大多粗俗不堪,唯有建窑、吉州窑黑盏如惊鸿一瞥、独树一帜。

那些建盏精品呈现出来的是古朴浑厚的器型,深沉漆黑的釉色,温润明亮的釉质,浑然天成的自然纹样,透示着一种整体的简洁高雅和静谧端庄。不仅民间收藏家趋之若鹜、贵族士大夫爱不释手,就连艺术造诣颇深的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都非常喜爱,还在建窑定制过斗茶专用的建盏。

建窑为皇帝专门制作建盏时,在所用的垫饼、匣钵等窑具以及部分碗盏底部,手刻了一些诸如”供御“、”进琖“之类的铭文。这类带铭文的出土建盏中,以窑具占大多数,器底残片也有一些,但完整的碗盏却很少,目前发现完整的“供御”建盏仅有一只,由上海博物馆收藏。业界和藏家非常关注,把这类建盏或残片叫“御用盏”或“进盏”,并对所刻的铭款进行仔细研究,“供御”是在生盏坯上用手刻上去的,“进盏”则是用戳子趁胎体未干透硬化时压印的,显然供御盏比进盏要早。研究还发现“进盏”戳子不止一个,手刻“供御”者似乎也不止一人,竟然还出现把“供”字错刻成“双人”偏旁。

不过,从现有的刻字建盏或残片品质和质地来看,专为皇帝制作的建盏,其制作质量一般,胎釉配方既无用料考究、也无精心调配迹象,烧制也无特别精细之处。为此,有不少专业人士甚至怀疑这类建盏的真实性,要么可能是窑工在一些管制较松的特定时期假借御用之名制作了这类器物,以增加营销噱头,要么干脆就是后人假造的。

建盏加工工艺精细,从成型到修坯一丝不苟。胎体坚硬结实,胎骨虽然厚重但很致密,偶尔也能见到一些修坯的痕迹,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1厘米,因此手感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建盏一般釉层很厚,优质盈润。因为釉层流动,口沿釉层比较薄,呈色较浅,而外壁底部由于厚釉往下流,往往形成泪滴釉而展现出独特风格。

建盏内胎由于不同胎土中的含铁量不一样,分别呈现黑色、黑褐色、赤褐色、灰白色等不同颜色,所含的铁元素越多,颜色就越深,往往腐蚀也比较严重,有些建盏胎体给人一种铁渣的感觉。一些建盏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落后,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清除干净的较大颗粒,往往出现表面粗糙甚至有拉手的现象。

不过,从茶盏花纹装饰方面比较,江西吉州窑明显比建窑更胜一筹。如上图的吉州窑木叶纹盏,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再把树叶贴在黑瓷坯体上,烧成后即成为木叶纹。木叶多为桑叶或菩提树叶,有用半叶、一叶的,也有用二、三叶叠加的。这种装饰方法新颖独特,极具创造性,格调也凸显清新质朴的野趣。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