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变天目:所谓曜变,是指在黑釉盏上出现的灰色或漆黑小斑点,斑点周围产生一圈蓝色的、闪闪发亮的光晕,这些光晕是厚釉中浮现出由结晶体反射、折射光线所构成的彩色晕环。
这只收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南宋曜变天目,举世无双,就连国内外考古工作者、收藏家在发掘堆中找寻数以亿计的瓷片,也没发现类似的一片、半片。当它被单独陈列,底座不断旋转,在一片漆黑中,一个个光圈闪耀着妖异的光芒,而且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看着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让人产生敬畏,完全不像是人间烧出来的瓷器。日本人用“碗中宇宙”这个词来形容它的高深莫测。
有一种分析认为,日本人之所以把这类茶盏叫“天目”,并不是源于浙江天目山,而是认为“盏中有乾坤”——和“宇宙星辰”媲美,盏中有宇宙,犹如盏中开“天眼”。“天眼”,天目也,一只极品茶盏,犹如一个“天目”。您认为呢?
对于曜变天目的形成机理,学者认为还是和烧制兔毫、油滴、鹧鸪斑的形成机理一样,也属于烧制温度过低或还原过头之后造成的结果,是胎釉的组成物质、烧成温度、保温时间、釉层厚度和冷却速度等多种因素,在一个偶然的度值上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产物,不是烧瓷工匠刻意烧制成功的。曜变天目的出品概率极低,几乎不可复制,因此在传世及出土文物中都十分罕见。
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宋代建窑曜变天目,仅发现日本的这4只(一说三只半)!分别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大阪藤田美术馆、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和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美秀博物馆,而中国一只都没有。其中,东京静嘉堂文库收藏的曜变天目在1951年被日本政府认定为“日本国宝”,大阪藤田美术馆、京都大德寺龙光院收藏的曜变天目均在1953年被日本政府认定为“日本国宝”,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美秀博物馆收藏的曜变天目在1953年被日本政府确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美秀博物馆收藏的这只曜变天目,原为加贺藩主前田家传,曾为日本作家大佛次郎所藏。内为亚曜变斑纹,外似油滴结晶,且带有紫红色窑变光晕,既不同于真正的曜变天目,也有别于油滴盏,斑点的颜色随入射光方向而改变,有人认为它算“半个曜变天目”。这四只天目分别封存于特制保险箱中,有的每隔7、8年才允许展出一次,十分难得一见。
当然,曜变也并不是建窑所独有,有专业人员在重庆壁山窑遗址就发现过曜变残器。
有人一定会感到奇怪,这么珍奇的曜变建盏,为什么没有献给宋朝皇帝而流传到日本呢?根据日本的文献资料,这四只曜变天目都是正常贸易所得,并且流转有序。这让我想起作家冯唐写的一个段子很有意思,段子的大意是:烧盏工匠偶然烧出无比珍奇的曜变盏之后,有的主张进贡,但被有智慧的老者提醒——“这么珍贵的宝物,皇上兴奋之余,再要你烧一只怎么办?”,工匠被吓出一身冷汗,这东西要是让我们再烧,即使被灭九族也烧不出来啊!而且官场层级多、官员复杂,哪个官员要是使坏,作为一个底层工匠一定难逃灭门之祸!可是自己私藏下来更是一个大祸根啊。不如偷偷卖给正在天目山寺院留学的那些个日本和尚,让这个可能带来大灾祸的“宝物”远走高飞……于是,在不久之后,这些宝物就随日本和尚回国而顺利地到达日本。当然这只是个段子,您认为冯唐的想象有没有道理?
建窑由于产品相对单一(主要为建盏),产品需求量井喷,使得规模并不大的窑场,生产能力却惊人,主要体现为龙窑规模庞大、产能巨大、废品堆积很多,在现有发掘窑址中仅有,不失为当时的一项社会成就。
1954年宋伯胤先生带队调查时,发现水吉镇芦花坪窑址等处的瓷片堆积高达10米,高大如山,可见它需烧造很长时间、烧造很多器物才能形成这么高大的废品堆积。这足以说明当时的生产量惊人。
1960年、1977年、1990年对建窑的三次发掘,共发掘面积1600多平方米,发现窑炉4 座,均为依山而筑的斜坡式龙窑,都采用匣钵一器一钵装烧,说明建窑十分注意产品质量。
在发掘的三座龙窑中,一座残长56.10、宽1.8一2.0、高1.6一1.7 米,可装烧三万件瓷器以上;一座长123.6、宽0·95一2.2米,可装烧10 万件以上瓷器;一座长135.6、宽1.0一2.35 米,可装烧10 万件以上瓷器。窑炉如此之大,产能如此之高,在全国已发掘龙窑中非常罕见。
由此可见,建盏当时深受社会欢迎,建窑生产极度繁荣。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