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建阳窑

建阳窑早在北宋时期即已为文人们津津乐道,如苏轼、蔡襄、黄庭坚、杨万里乃至宋徽宗赵佶等,均曾有诗文歌颂其特征和美质: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苏轼《送南屏谦师》

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蔡襄《茶录·试茶诗》

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赵佶《大观茶论》

此外还有不少诗文,多是指的这类黑釉兔毫或油滴等著名茶碗。

建阳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池墩、芦花坪一带。

由于其制品含铁量高而胎呈黑色,故俗称之为“铁胎”或“黑建”,别名“乌泥建”、“乌泥窑”,般简称为“建窑”。

主要以兔毫、滴珠(一名油滴)、曜变釉著称于世。

建阳盏由于适合于当时流行的斗茶(点茶)风气需要,因此还一度为宫廷烧造。

至今仍可在窑址发现刻有“供御”和“进盏”的底足片,有的字体很像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

日本现代陶瓷学者小山富士夫的《天目》一书中说:

“曜变,是在挂有浓厚黑釉的建盏里面,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者。…所以‘曜’变一作耀’变,是因为含有光辉照耀之意。”

而他的前辈陶瓷学者今泉雄作的说法,则将曜变复分为“芒变”、“芒曜”与“曜变”种。

曜变其色纯黑或绀青,如所谓九曜、七曜之形,处处带有花纹,斑点上有绀青、红、黄等色晕;芒变与曜变同质而无花纹,在器物内外自口边至底部均有兔毫斑,并且像曜变一样呈现红色;芒曜是具有芒变与曜变两种花纹者。

然而,根据今泉的见解却认为“所谓曜变按其土质判断并非建盏,而是定窑黑瓷的一个品种”。

如1935年出版的《天目茶碗考》的作者冢本靖认为“虽然细看曜变天目与兔毫天目在土质上有所不,然而在建窑制品内也有黑色胎与浅灰色胎之分,故不能单凭此一点而否定其为建窑所制。”

总之,曜变在建阳窑黑釉碗中一向受到争议,而且享有极高的声誉。

目前所知在日本保存的这类作品只有几件,而其中以稻叶家、德川家与京都大德寺所藏的三件号称曜变三绝。

建盏中最常见的是油滴釉、兔毫釉。油滴釉我国古称滴珠,今亦名雨点釉。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谷应泰《博物要览》及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内都曾提到“建窑……碗、盏多是撇口,体稍薄,色浅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

而油滴一词却见于日本古文献内,如松平主马《诸家茶器考》中即有所谓“一油滴”的记载,相沿日久反成了专称,而且反客为主,流通甚广。这种釉调的形成,是气泡自釉中出现留下的痕迹若将油滴釉的破片磨薄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釉中尚有未溶的石英粒、气泡以及纯红的镜铁矿即三氧化二铁散存着,并且以气泡为中心而密集着非常多的镜铁矿。假如未出油滴而只有气泡时,将这种气泡破开来看也有出现油滴的。

建窑油滴釉碗这种文物传世较少,窑址出土尤为罕见,在日本藏品及目录中尚有几件精品,而在北方窑址中比较常见,并有完整器物存世。

多是釉色乌黑光润,滴珠(油滴)细密晶莹,宛如银星布满夜空。

兔毫釉历来有兔毛斑、兔毛花、黄兔斑、毫变盏等别称。因釉中结晶呈黄色或白色毫纹而为世人所宝爱。

在宋《大观茶论》中赵佶所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即是以银白色细长而清晰的兔毫盏作为最理想的审美标准。

北方各窑所烧多用氧化焰,所以颜色红黑,结晶呈金黄色即所谓“金兔毫”。

而建窑则使用还原焰,故釉色青黑,结晶呈银白色,即所谓“银兔毫”。但从釉调及品格来讲,则以建窑制品尤胜一筹。

兔毫呈黄褐色,属于另一名贵品种——黄兔斑之类,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曾有“兔褐金丝宝碗”的赞美诗句。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