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建窑建盏历史的脉络是什么?建窑一开始就是烧制建盏的吗?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随身携带建盏主人杯,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根据建窑历史的相关资料,基本上可以勾勒出建盏窑的发展历史,唐末五代,是建窑初期,场地分布在安庵尾山,芦花坪和牛皮芲三个地方,规模比较一般,还是以青釉为主,酱釉为辅。

青釉器的胎骨通常是灰白色或更直接点-——灰色,这是因为瓷土洗涤的不够精细,胎体中含有不少微粒杂质,表面给人一种粗糙的感觉,有一些会在烧制后形成裂纹,釉色则会出现青黄,青灰,青绿或黄褐色。

所用的施釉法也是采用蘸沾或刷釉,而这样就导致了釉水普遍触及不到底部,因此腹下部分和胎体足部会出现露胎的情况。呈现玻璃质地坚固或滋润莹亮颜色,则属于青釉的标准。而相当一部分瓷釉层厚度会不均匀,烧制低胎釉结合酥脆,釉水常有垂直流动的现象,并且容易剥落。

酱釉的胎骨一般显现为灰色,带比较厚的釉层,深色,并带有流釉的现象,釉层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青绿,不过还是没能达到宋代建盏的窑变效果。器型主要为罐类,呈酱褐的釉色。

通常壶和罐类的琢器会置于托座上焙烧。托座器表上毕竟常见的刻划,一般为张,吴,徐,余等等的姓氏,此外还有“本”和“未”的窑位标记等,这些反映了窑场是民间组织,多家合作的作坊工作性质。

唐代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所谓南青北白就是浙江越窑,占据了江南窑业的主导地位。青瓷产品与越窑生产工艺在初期的一致性,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出土窑具的许多姓氏中,就可能包括了越窑系的工匠和技术人员。

五代到北宋初年这一段时间,建窑的烧制工艺进一步提升,所使用的是一种漏斗形凸底匣钵,正置仰烧黑釉碗。此期间的釉瓷,薄胎薄釉,浅底腹部有肿胀的显着特征,虽然与宋代建盏的厚釉厚胎有一定的区别。但确实算是建盏的先行者。

两宋时期,建窑建盏的鼎盛时期,窑场的规模也是很大,当时烧成了大量的标准黒釉瓷茶盏,当然也不只是茶盏,还有一些少量的杯,钵等器物。只是器型也碗类为大宗,是建窑建盏文化的重要标志。

南宋末年至元初,建窑系窑口又开始烧制青、白瓷器,从风格上看,这一类的青白瓷制品,工艺模仿了江南名窑景德镇湖田窑,呈现出同一时期的特征。

元初后,建窑逐渐被废止。其中的青花瓷器只在大路后门的一处废墟发现,器型有碗类和盘类,胎骨坚精细,白釉纯洁,青花明丽,上面的装饰图案有人物书生,花卉折纸,是建窑元代衰落五百年后的尾声。

综上所述,建窑兴起于晚唐五代,鼎盛于两宋,衰败于元,明清两代彻底没落,期间虽一度出现残余,但终究成不了气候,这也是最真实的建窑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