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型是身材、胎是脊梁骨骼、釉面绀黑底色是血统肌肤、斑纹是衣服、整体感觉是气质】一眼漂亮的东西是浅层的浮华,即使是在日本的曜变也内敛的,特定光线下才显彩。
建盏作为窑变黑釉瓷器独树一帜的代表,“铁胎”的脊梁是最为关键的标志之一。
建盏烧制之成败与胎体有莫大联系。铁胎含铁量高一方面让建盏烧制难度居高不下,带来可塑性差、变形率高等一系列工艺难题,另一方面带来铁系结晶釉这一天人合一的造物之美。没有胎土原生的铁元素参与结晶就没有令宋人竞相追捧、今人魂牵梦萦的立体绚丽的窑变斑纹。试想脊梁倒塌,建盏何存?
建盏胎泥七三胎指实际为75/25胎,即70±5%高铁粘土,30±5%其他泥土。主要有从水吉地区各种泥土:
1.后井村的猪肝色粘土
2、大梨村的玫红色粘土
3、南山村黄白色粘土
4、灰色的荒地田泥
因泥料氧化铁含量高,导致土性收缩大,塑性差,拉成的坯胎,在干燥时容易变型或开裂,而且在烧制过程中,也会出现起泡等问题。
所以陈腐时间越长,制成的坯胎越好控制,能更好地避免建盏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铁胎颜色就像铁一样是黑褐色或黑灰色的,特征鲜明,与黑釉相衬。因为遗址挖掘出的老盏很多被土沁、酸噬改变了原有胎体及断面的颜色,在此以日本珍藏建盏图解讲述:
1、胎足颜色:
油亮的、散发出铁金属结晶光泽的金砖底
油亮的、黑灰色青砖底
油亮的、黑灰底色、红褐色铜砖底
油亮的、散发出铁金属结晶光泽的金砖底
油亮的、黑褐色青砖底
............
2、断面颜色:
宋代建盏标本的断面或者表面,胎体很黑,这说明含铁量高啊,有的部分看上去不黑,或者是偏红褐色,但是只要是烧达温的口沿微有毫丝的标本砸开了都是黢黑的,碎油滴、雪花滴、隐油滴的胎骨比兔毫更黑,银滴毫状分布密集的表现最黑,黑到冒油的质感。
下面以古越会馆藏家方肖鸣私人收藏的杭州东南化工厂曜变建盏的残片断面为例,图示铁胎断面的表现。
明知建盏的坯体材料耐火度有限,可是要烧制出带有精美析晶斑纹的建盏,就必须使窑炉内温度达到1300摄氏度以上。耐火性不佳的材料却需要通过高温烧制才能出成品,这个矛盾就导致建盏的成品率很低。
宋代临近建窑的其他窑口茶洋窑、东张窑、遇林亭窑仿制的兔毫盏、黑釉盏表现效果均不如建盏。这与坯体的含铁量有很大关系。因此水吉当地坯土的成分对釉面结晶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如果用一般瓷土+氧化铁调配或用周边地域含铁量更低的粘土制坯,耐火度是提高了,但是釉面斑纹形成的效果就会变差,缺乏由内而外析晶浮出的立体感。
1、谈改良
如此种种,就是现代瓷的“外显”表现方法,与宋代“内隐”的审美是南辕北辙。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花色特别好看,却显得俗的原因。
然而,因为使用了部分矿土、添加剂纯品提纯自原矿,仍能自称为原矿釉、原矿胎。
2、谈牵强附会的佐证
如果出土残片可以看到黄白色、黄褐色胎底的盏,因此来证明建盏原本就是可以不发黑色,那么在此特别提示:以下是距离建窑80km,含铁量极低的,宋代就在仿制建窑、景德镇及多地瓷器的茶洋窑的作品。虽然呈现黑釉窑变类似建窑,但器型、立体感、釉的厚度等多方面都与建窑有区别。具体见下列图示。
因此,不能以其他窑口产品来解释建窑的问题。
3、谈创新
创新是在前人的技艺极度成熟,发展已到瓶颈,并在前人的技术基础上,在保留本质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改良。
然而,众所周知建盏烧制积累唐宋400余年甚至更久远的技艺,自宋末停烧失传800年。我国自1978年成立复原小组以来,至1981年历经三年才用电窑复原出第一支金兔毫盏。时至今日……方才40年时间。
沉淀400年、沉睡800年的技艺复原成绩还未过半,现代复原技艺还不成熟,便在此时谈创新……未免有些滑稽和本末倒置。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