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理性看待建盏的干口,干口的盏值得收藏吗?

前几天,有盏友聊天的时候说起,“我送了一个建盏给朋友,结果他很郁闷,说你怎么送一个次品给我。赶紧打电话过去,才知道他以为收到的茶碗,口沿干釉,肯定是次品。”

该盏友虽然明白对方是误会了建盏的干口,但一时不知该如何跟朋友解释,遂来求助。我解释之后他转述给朋友,朋友得知后表示学习到新知识,非常感谢。

从此例可以看出,本以为应该较为普及的概念,却险些掀翻友谊的小船。也难怪朋友误会,大多数其他类型的瓷器,确实要求不能干口。

刚接触建盏的朋友,有的会以为口沿干釉,是盏的瑕疵。建盏相对大多数其他瓷器而言,确实有这点不同。看来建盏不止干口,很多新朋友还对露胎,聚釉,釉滴珠等一些名词一头雾水,因此还是有必要单独列出为大家解释一番。

1、那么~干口到底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就是口沿部分干釉。建盏的工艺为施厚釉,仰烧,即口沿向上,这样釉水就会响应地心引力的号召向下流动,口沿的釉水向下流,越来越少,就容易导致偏薄易烧干。

2、建盏的干口是瑕疵吗?

如果是其他类型的瓷器,干口基本属于不能出厂的瑕疵,而放到建盏则不然。

由于建盏工艺特殊,属于铁系结晶釉,其工艺特点是采取仰烧的方式,若将盏施满釉,那么盏底容易粘连,也就是粘底。所以建盏必须施半釉,底部无釉,从而导致部分坯体无釉,称为【露胎】.

釉水向下流动,有时会使釉的边缘形成像珠子一般的聚釉,叫做釉滴珠,也有形象的叫法——泪珠。这是建盏在炉中窑烧过程的一个记录,留下了动态的记忆,1300度高温下的历练之泪,别有一番趣味在其间。

对于釉滴珠、露胎等现象,大家接受度较高,甚至会觉得非常古朴玄妙,所以虽然有人询问原因,但并不会误会成,带有这些现象的盏是次品。

釉水的流动,最后会导致釉的边缘形成聚釉、釉滴珠等现象,若形成似落非落的釉滴,可说是捕捉了建盏的动态美,别有一番趣味。

对于釉滴珠、露胎等现象,大家接受度较高,甚至会觉得非常古朴玄妙,所以虽然有人询问原因,但并不会误会成,带有这些现象的盏是次品。

对于形成釉滴珠和露胎,大家普遍容易接受,而干口就不太容易理解和判断了,很多人就会以为干口者为次品,因此干口就“中枪”比较多。

对于建盏而言,干口是非常普遍常见的,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不必极尽追求零干口,况且干口程度也各有不同,购买时可以选择干口程度轻些的盏。

有的干口偏严重,使致大面积玻化不好,整个釉面的质量受到影响,盏的品级大大降低。干口程度轻,则完全不会影响使用。

3、既然不是瑕疵,是不是干口得多严重都没关系?

从上述建盏工艺特征可以看出,干口其实和气孔一样,是建盏无法完全避免的现象。但是匠人可以通过高超的技艺,降低干口的程度。虽然干口不能消除,但如果干口太过,大面积玻化不好,影响整个釉面质量,虽不至于不能出厂,但也降低盏的品级。

结论是,对于干口,应理性看待,追求零干口,恐怕无盏可买。毕竟所有精彩的结晶,都是这特殊的工艺才能烧成。如果要追求完全无干口,那也就失去了各种绝美的油滴、兔毫、曜变的可能。

当然评价一只盏也不能只从干口部分定论,而是要看综合因素,如釉面斑纹,玻化程度,器型大小,是否变形等。在挑选建盏时,综合以上,结合自己所需去考虑是否收一只建盏即可。

如果一只盏干口太过,其他部位玻化程度、造型的功力、釉面结晶的质量都挺好,价格又合适,也可以酌情入手。

毕竟建盏功夫在窑内,即使再高超的手艺,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有时候就是会烧出其他部位明明不错,但口沿却不尽如人意的盏,这时候如果釉色、器型入眼,也未尝没有收藏价值,对于宋代老盏,尤其如此。

龙窑柴烧,太难控制。尤其经过千年,硕果尚存者也不易寻找。如遇到干口明显,优点亦很明显的老盏,以金、银、黄铜等金属扣边,就可以直接使用、收藏。既能解决干口的影响,又不会错失宋人的宝贵遗产,而且这类产品的入手价格往往也讨喜

关于干口的问题,相信各位看到这里应该会很清楚了。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