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介绍

名家介绍——吴继旺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随身携带建盏主人杯,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2009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继旺建盏作品

吴继旺,1986年出生于福建建阳——建窑建盏遗址后井村。工艺美术师,师承其父亲——建窑建盏非遗传承人吴立主。2005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仙桃分院,2008年接触建盏烧制、并得到多位建盏烧制非遗传承人指点,2016年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2016年泉州工艺美术学院进修,2016获得工艺美术师,2017年“我有匠心”建阳建盏斗盏大赛银奖,微拍堂“我有匠心”2018新锐匠人风云榜评选十大新锐匠人,2018年世界中小企业大会指定礼品。

吴继旺

吴继旺《龙鳞纹》建盏

初识建盏是在落日余晖的晚唐,到了宋朝年间,因其清淡雅致、含蓄内敛、质朴自然,恰恰应了宋人审美,从宋徽宗到朝廷百官皆爱不释手,上行下效,名动一时。直至元代中后期,建窑创烧趋于衰落,明末清初停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吴继旺建盏盖碗

用建盏喝茶,可以长时间保温蓄热并提高茶汤的碱性,保证了茶水的口感,蔡襄在《茶录》中对此赞道“其胚微厚,熁之久热难冷”。建盏盏口面积大,可容纳更多汤花且便于观赏,而足小底深,易于茶渣沉淀和倾渣。

吴继旺建盏盖碗(底款)

宋时“斗茶”之风尤盛,成为一种比唐代煮茶更讲究的品茗艺术。“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不仅需要茶品好、技巧娴熟,更需要优质的茶盏,建盏的诸多优点就成了“斗茶”的不二之选,便所谓“好马配好鞍”。

1979年,建盏走向复烧之路,生于建窑建盏遗址——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的后人们怀着满腔热血一头扎进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中,工艺美术师吴继旺就是其一。

吴继旺荣誉证书

吴继旺 荣誉证书

吴继旺,出生于建窑建盏遗址后井村,因自幼受宋人茶文化影响,在建窑边把玩着建盏长大的他,更能坚守这份负有匠人精神的担当。“宋人饮茶重茶器,讲究烹茶用建盏。‘茶色白、宜黑盏’‘玉毫条达为上’等宋人对建盏的描述,我一直记在心里,也影响了我日后的创作。”吴继旺表示。

建盏的烧制技艺总共分为13道工序,分别是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单色釉面的形成从易到难为茶叶末、柿红、上黄、兔毫、油滴,油滴中再分金油滴、银油滴,最难形成的则是曜变,目前存世的宋代曜变天目仅三件半。制作原料主要以产自建阳区周边铁元素较为丰富的矿石及草木灰为主,是天然形成的,在成分的配比上很难实现精准化。

吴继旺 荣誉证书

吴继旺获奖证书

建盏采用还原烧的方式,是基于对窑位与空气密度的把控,有技巧的让窑室缺氧,使窑火从图胎与釉水抽取氧元素。由于难以把控如此严苛的烧制环境,导致还原出结晶体的薄厚、颜色的上下过渡呈现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每位工艺师都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反复尝试与观察,也常有人用“一炉生一炉死,一炉生不如死”来形容烧制精品建盏的难度。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