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1956年,水吉原本是一个县,后来成为了一个镇,至今已是闽北第一大镇。关于水吉的历史,很简单。1940年以前,水吉属建瓯管辖。1956年以后,水吉镇则隶属建阳。这层管辖关系,可以追溯到宋朝。宋朝南平地区为建州府,下辖建瓯及欧宁府等多个县,其中欧宁府下辖水吉街。后欧宁撤,复归建瓯府。那时,池中村则称为池墩村,或者池中坊禾义里三十二都,现在我们当地人中元节的中元票都这么写。
就是这个地方,水吉镇池中村,以及后来的邻村后井,诞生了中国八大名窑之——水吉窑,也即是建窑。现代人已经很难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与宋代宫廷联系起来。殊不知这里出产的建盏,引领了宋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池中村、后井村相连的那几座山,分别是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山、营长乾等,每座山千疮百孔,曾经一条条龙窑分布其上。现在发掘的遗址发现,建窑的遗址尽然达到12万平方米之多。30多米深的瓷器废墟堆里,青瓷、白瓷、黑瓷的身影都有,当然最终以黑釉瓷器,也就是建盏成为了主要品种,定格了建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建盏承接了青瓷的辉煌,从五大名瓷中脱颖而出,登上了黑瓷的宝鼎,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因茶而生的茶器。中国的瓷器文化,如果没有这朵黑牡丹,恐怕失去的将是灵魂。建盏一直进入历史文献,一直续写着它的成就。宋人祝穆撰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中记载:“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谟《茶录》‘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等。
学者根据宋徽宗《大观茶录》、南宋程大昌《演繁露》等文献,推测建窑烧制的“供御”、“進琖”款建盏鼎盛期,主要在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到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年间,将近60年,古代已经可以衍生三代人。《宣和遗事》记载:“(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燕召蔡京入内赐宴……又以惠山泉(产于无锡)、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产于建安县吉苑里[今建瓯]的北苑贡茶中一种),赐蔡京饮之”。说明徽宗时期,建窑兔毫盏就是进贡宫廷的贡品。以上文献,无不记载了建盏尤其是兔毫中的存在,并且产自水吉,成为贡品,为世人所重。那么,水吉为什么能够出产建盏?建盏为何选择水吉呢?很多人一直在寻找答案。
早在日本大正(1912至1926年)初年,日本人山本由定曾到水吉调查,研究所得出版了《天目茶碗考》。1935年6月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普拉玛也来到建窑遗址,并雇佣村民挖掘了大量珍贵标本运去美国,现收藏于密西根大学美术馆,成为西方研究发现建窑第一人,所著《天目瓷考察》在日本出版。
建国后,著名学者冯先铭、叶文程等古陶瓷专家及数十个专家学者考察过建窑。发掘报告、研究成果散见于各文博、考古刊物及学术专著。近年来,叶文程、林忠干、谢道华等专家学者出版了《建窑瓷鉴定与鉴赏》、《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建窑》、《中国福建古陶瓷标本大系·建阳窑》等研究专著。他们无不在叩问,水吉的建盏为何能名满天下?建盏又有什么价值,为何全民喜爱?等于说,要研究建盏,必须先问水吉。
水吉之所以产建盏,其具备了四个条件:
一、周围有足够的燃料,能应对大规模烧瓷的能量消耗;
二、有适宜的地理环境,即有倾斜度但是斜率不会太高的山坡,以便建造一定规模的龙窑;
三、有便利的运送渠道,即发达的交通以供外销,南浦溪满足了这个条件;
四、最关键的一点,要有原材料,即含铁量高,能形成析晶的胎土、釉料。这点正是池中村泥土的特点,含铁量高达8%。
这些基础条件,正是建盏得以生产的必然的客观条件。但除了这些条件,池中、后井能出建盏,水吉的其他地方为何不能出建盏呢?这里面还有很多缘故,还有着其他必要因素。
原因之一,应当与北苑有一定关系。宋朝时期的皇家茶苑——建瓯北苑御茶园距离水吉池中很近,水吉当时属于欧宁府,同一个府治下,应当也有便于管理之嫌疑。宋朝时期,宫廷御用的茶称之为“龙凤团茶”,产地正是建州的北苑茶园,也就是现在的建瓯市东峰镇。朝廷把监制御茶的任务交给了福建转运使,成平年间,丁谓至福建任转运使,精心监造御茶,进贡龙凤团茶。庆历中,蔡襄任转运使,专门监制了一种小龙团茶,比龙凤团茶更加精美。神宗时有一位官员担任福建转运使,又创制了密云龙,比小龙团还精细。至宋徽宗宣和年间,转运使郑可简别出心裁,创制出银丝水芽,造价之高,可谓昂贵之极。
而当时,建盏也属于贡品,从盏底“供御”“进盏”的落款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而督造这些“供御”盏的也正是福建转运使,尤其是在蔡襄任上,不仅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把建盏带进了皇宫。
在其所著的《茶录》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个问题;下篇论茶器,包括制茶工具、饮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动详尽。在下篇,蔡襄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描述的就是建盏。
正是北苑的团风团茶,加之建窑建盏,催生了斗茶,迎领了当时的社会饮品风气,让中国的茶文化留下了一个高峰。作为福建转运使,在建州欧宁,几位转运使不停的在路上奔波,督造龙凤团茶和供御建盏,取悦于天下。
其次,在地理环境方面,当地的小自然环境也尤为重要,最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风向。我们当地人都知道,由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庵尾山、营长乾(社长梗)、水尾岚等几座山,正好形成了一个“门”形状的峡谷地带,内窄外宽,那时候南浦溪从中穿流而过,到了池中村一带有个小平原,每当刮风正好风向更好是一个顺时针,这种风向正好十分有助于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一带的龙窑烧窑,这个地方正好处于下风向口,风一刮,力度十足,窑火就很旺。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