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随身携带建盏主人杯,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六月初,由杨阳执导,张巍编剧,刘亦菲、陈晓领衔主演的网剧《梦华录》在腾讯视频正式播出。在经历过近几年一些粗制滥造的古装剧“折磨”之后,《梦华录》这部“高颜值古装剧”可谓让观众们眼前一亮、赏心悦目
如果只看剧名,不禁让人联想到宋代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该著作记录的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城市风俗人情,描绘了当时王公贵族以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一部研究北宋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历史古籍。网剧《梦华录》引用了其半句书名做剧名,不难看出该剧对《东京梦华录》的致敬。
除了剧名之外,剧本故事内容改编自“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所创作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讲述了在钱塘开茶铺的赵盼儿,凭借自身智慧机敏一路从钱塘到汴京解救好友,又依托开茶坊在汴京立足,一步步将小茶坊发展为汴梁城最大的酒楼,实现心中理想并收获了真挚感情的女性励志故事。
这次作为女主角,刘亦菲不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也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而是拥有“高级茶艺”傍身的茶铺老板娘,可以说是“神仙姐姐”降落人间,实打实接了地气儿。
而提到茶,更值得自豪的说一句:“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文化更是糅合了佛、儒、道等诸派思想,在我国璀璨文化体系中独成一体。
中国茶史上有这样一句话:“茶兴于唐,盛于宋”。在唐朝,人们习惯把茶叶通过煎、煮的方式来饮用,而到了宋朝,人们则习惯把茶叶碾磨成粉末状,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用力搅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状再饮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唐煮宋点”。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这里所说的四般“闲事”指的就是宋人生活中的“四雅”,也称“四艺”,分别通过嗅觉、味觉、触觉和视觉来品位生活,将日常生活赋予艺术情趣。
茶文化在宋朝十分兴盛,不论官宦世家还是平民百姓都流行饮茶、斗茶,在剧中出现的“茶百戏”就是宋代点茶、斗茶文化的一项重要技艺。
茶百戏又称水丹青、分茶、茶戏等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用清水使茶汤变幻图案的独特技艺。类似于咖啡拉花,但拉花是将不同的颜色进行叠加,而茶百戏则是通过汤瓶注汤或者用茶匙加水,直接在茶汤上作画。
茶百戏最早出现于唐代,刘禹锡曾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而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文人名士的喜爱与推崇,令茶百戏的技艺发展到达高潮。
宋徽宗不仅撰写《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技艺,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陶谷的《荈茗录》中记载:“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到了元代之后,分茶逐渐衰落;至清代后,很难看到关于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茶百戏几近失传。
宋人除了具有点茶、分茶的高超技艺之外,对制茶工具也做到了特立独行——按照当时的官制对茶具进行分类并“授衔”,称之为“十二先生”,例如:金法曹(茶碾)、石转运(茶磨)、漆雕秘阁(茶托)、汤提点(汤瓶)等。
除此之外,宋代的茶叶大多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碾压成细末,放入茶碗中,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会浮起一层白色的沫。若是用黑色茶盏盛茶就会和白色茶沫形成鲜明对比、便于观察茶色,因此深受广大“斗茶者
宋 定窑白釉刻回纹盏托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的茶盏,常见有五种釉色: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白釉。由于当时社会盛行斗茶之风,黑釉茶盏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兴起了许多烧制黑釉盏的瓷窑,主要的窑址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西等地,尤其以福建地区最为突出,建窑建盏驰名天下。
宋徽宗斗茶常喜欢用建盏,他在《大观茶论》中说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里的“玉毫”指的就是建窑兔毫盏。
我国黑釉瓷器的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之后经过制瓷业的大力发展,南北方都具备烧制黑釉的原料,如果仅仅是烧制单一的黑色茶盏,那对于“人均艺术家”的宋人来说,未免有些普通和乏味,达不到宋人对于“美”的追求标准。因此,制瓷工匠们发挥各自聪明才智,经过特殊加工,别出心裁的在黑釉釉面上烧制出多种多样的图案装饰。
宋 曜变天目盏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
宋 曜变天目盏
有的是在黑釉中透出银色的细长条纹,像兔毛一样,被称为“兔毫盏”;有的经过窑变,呈现“星光密布”状,仿佛夜空中的满天繁星,在宋代被称为“异毫盏”或“毫变盏”,如今也被称作“玳瑁盏”或“曜变天目盏”;根据这些不同的纹饰分类,还有“鹧鸪斑”、“油滴釉”、“剪纸漏花”等品种。
在《梦华录》剧中,茶铺老板娘赵盼儿为顾客调制“九九归一茶”需要使用“九色茶盏”,其中就有一只黑釉兔毫盏。虽然“这口茶”不论是所需茶盏数量之多,还是其深受宫廷贵人喜爱,都是赵盼儿设计出来的“营销方式”,剧中故事桥段也无法完全对照宋代实际生活,但是由此也可以表现出,宋人对于饮茶的重视以及对于茶具的讲究。
“讲究”,我认为这个词同样适用于《梦华录》。
从场景到人物再到服饰妆容,都透露着恬淡雅致的宋代气韵,像一幅慢慢展开的画卷,没有极度饱和的夸张色彩去刺激观众的视觉;颜值和演技双料在手的演员团队,不论主角还是配角,都满足了大众对“古偶剧”的审美需求。
和大部分影视剧有所不同,《梦华录》的导演杨阳和编剧张巍都是女性,改编的故事源自于关汉卿,而这位关老师正巧善于书写女性,为女性发声。
《梦华录》中的女性视角,从多个层次来讲故事,将当代思想与古典精华相结合,编剧有逻辑有智慧,导演会拍还敢拍,剧中不乏“名言警句”和“经典片段”,目前只播出了十几集,一路看下来感觉既舒适又轻松,正如有网友评论说《梦华录》:“颜值尊重审美,角色尊重人性,故事尊重智商。”
很久没有看制作如此精良的古装剧了,等待剧集更新的日子里随笔写此小文,愿朋友们能在炎炎夏日里,放慢生活的脚步,静下心悠闲片刻,用自己喜欢的盏,品一杯茗,闻着茶香寻一次千年梦华吧……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