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随身携带建盏主人杯,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大众印象中,中国瓷器主流审美是以釉色纯粹、胎骨轻薄、质地如玉为佳。
而建窑建盏乍一看上去,似乎都在反其道而行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文称誉建盏,就有读者评论“有意思,开眼界,但看起来比较粗糙”。
这么说符合多数人的直觉,但足够准确吗?
底部不上釉,就是粗糙吗?
比起汝窑秀气的芝麻钉,建盏的底部处于狂放的“裸奔”状态——直接不上釉,也就是露胎。
首先露出的部分,也可以手感细滑不刮手,只要在胎土的筛选配比上作出平衡即可。
其次建盏露胎是宋代窑工为减少烧制过程中,釉水往下流动导致粘底的概率作出的妥协。
建盏工艺的特点就是胎釉含铁量高,自然生成铁系-分相析晶釉。为使斑纹有足够的余地生成,需施厚釉。
厚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强,因此窑工开发出在胎底部上方划止釉线,露胎的上釉方式。令半腰的釉水往下流时有空间接纳,才能减少粘底概率,提高成品率。
其工艺特点是施厚釉、仰烧(口沿朝上烧),肥润的釉水在高温中必然向下流动,于底部聚积;若施满釉,则容易导致粘底。
▲建盏的装窑与烧制
因此建盏一般施半釉,稍露部分胎体,可有效减少粘底,但并不能完全杜绝。施半釉依然会有大量的粘窑出现,宋代建窑遗址能找到一堆标本,现代工艺师也深受其苦。
若器物仅有少许粘底,但釉色美观、器型周正,还是会成为珍宝。
▼如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建窑油滴盏就少许粘底,但依然被定级为重要文化财(重要文化遗产)
若建盏施满釉、不露胎,也并非不可,只是成品率会更低。建盏要出精品美器,“三分靠窑外,七分靠窑内”,成品受到坯、釉、窑温及还原气氛诸多影响,入窑之后,可控性很低,神品诞生更是需要不惜工本豪赌,露胎降低粘窑概率,才不至于全盘皆输。
故而露出接近五分之一的胎体与底足,并非粗放随意,而是工艺所需。
这类风格还曾被宋代其他烧制黑瓷茶碗的窑口致敬。
因为建盏在宋代成为上层公认的点茶首选器物,其艺术风格影响深远,一些它处窑口,明明不是高温厚釉流动性强易粘底的工艺,不是铁胎,也作露胎处理,并用化妆土将不黑的胎体涂成深灰色,以追求与建盏近似的风格,提高销路。
至于建盏的露胎部分是否粗糙,首先露胎表面做工原本就有粗有细。建盏在宋代的风靡上自龙楼凤池下到寻常茶肆,有帝王徽宗背书、名臣蔡襄推荐,还有文人苏轼等人歌咏,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的茶盏自然在制作工艺上有差异。
▼2016年于纽约佳士得拍出7800万天价的南宋建窑油滴束口盏,露胎部分就比较细腻
其次,那种露胎在视觉上有颗粒感的盏是由于含有部分石英颗粒以降低变形率,但表面经高温后基本不会刮手。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