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随身携带建盏主人杯,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现在关于建窑盏的仿品不少,许多人认为它们已能以假乱真了。其实建窑仿品还是很好识别的,无论是德化的、南平的、宜兴的,还是景德镇的建盏仿品,都没有攻克露胎与修足这一关。
然而露胎不仅适应工艺需要,也给建盏带来特别的美感。建盏烧成后,釉底边界会形成聚釉,甚至形成欲滴非滴的釉滴珠。这等于是保存了釉的动态美。此外,多看真品的足底,把握了真品足底的感觉,绝大部分的建盏仿品一眼就可以识破。
建盏露胎部分的不同体现在哪里?
对于不熟悉建盏的朋友来说,能分清楚兔毫油滴都不容易,露胎部分一看过去容易脸盲。
不过在建盏造型本来就很简洁的前提下,露胎处已经是除了釉色、器型之外,少有的能体现设计感和工匠个人风格的细节。
铁胎胎质
虽然建盏都是铁胎,但土质、几类黏土的配比还是有区别。以及铁胎变形开裂概率比高岭土胎大得多,宋代建盏有时候会刻意留下石英砂提升耐火度,减少变形率。
宋盏有一些露胎质地粗的盏不等于做工粗,而是风格或烧大盏、特定釉色的表现。上图中的静嘉堂油滴盏胎质看着粗,釉色却是宋盏中罕见的大鹧鸪斑。
现代工艺师有的会在底部以修刀刻意将露胎出刮得毛糙,以追求复古韵味。
有的师傅则偏爱柔和手感,淘洗过滤胎土时使用高目数筛网,所烧成的建盏露胎处就会细腻一些。
止釉线与釉泪
建盏要烧成出色的斑纹,需要厚釉,釉水在高温下容易流动,进而粘底。所以施半釉。这也是建盏多数露胎的原因。工匠在拉坯时通常会刻一道止釉线,意思是上釉的时候釉水不要没过止釉线。
建盏是一次施釉且施半釉,施釉时用手抓住圈足,将盏器平稳地浸入釉水,让釉水和建盏坯体相结合,至腹下部施釉线后提起。
建盏釉虽厚,但量不可过多,多则容易粘底,过少则釉面斑纹不均,或是露胎过分裸露也不大妥当。
建盏须仰烧,烧盏时窑内温度高达1300℃,釉水剧烈变化,在形成斑斓釉色时也容易受到向下重力牵引,形成釉滴珠(釉泪)。
釉滴珠的形成与施釉量、釉水的粘度、窑温变化等因素相关。
有些盏友一开始会将不对称的釉泪当成瑕疵,其实这不仅不是瑕疵,还和随机形成的自然窑变斑纹一样,是建盏个性美的一部分。
建盏为什么要露胎,露胎的样子不觉得粗糙吗?
建盏露胎的原因其实也是工艺上的考量。
宋代成熟期的建盏不仅需要厚胎,也需要厚釉,才能有足够的余地形成精美的毫纹,厚釉在高温下必然会向下流动,如果上满釉,釉粘底的概率就非常高。
施半釉,露一部分胎,可以有效减少粘底。即使如此,还是会有粘底的产品出现,虽然如果少许粘底,釉色美观,还是会成为珍宝。
对于看习惯现代瓷器茶具施全釉风格的朋友而言,露胎的操作很少见,其实如果看久了也是建盏的一种独特艺术风格。
当时很多其他窑口甚至故意模仿这种露胎方式,即使不存在流釉粘底的问题。现在日本的一些师傅仿天目也会连露胎一起仿。
建盏底足,看似粗糙,但却是建盏最本质的东西外露的依据。怎么看呢?八叔应一些盏友的需求,做一些粗略分析,与诸位盏友分享如下:
三类底足标本
黄色窑皮圈足,在建窑盏中是最常见的。一般来说,传世的建窑盏大多是这种黄足。因为建窑胎土含铁量高,在传世过程中会继续氧化,最终形成铁锈色足底。
黑足就是建窑铁胎的本来颜色了。这类黑胎足在市场上却不多见,建窑近些年出土了不少,许多新出土的精美建盏,往往都是这样的黑足。
建盏底足的特点
建盏的胎底是最难模仿的部分,也是鉴别真伪的关键之一。大致说来,建盏胎显得粗糙,有不规则且大小不一的点状或丝絮状凹坑,即一般所谓的颗粒感。并且古代陶工技术熟练,旋修底足的刀法利落,在转折处产生明快的交接线条。
这些现象极难仿制,因此赝品作假者往往采用接底或复窑的手法,以解决此一技术盲点。即从窑址中采集未烧成或烧未熟的宋代碗盏器坯,入窑复烧再经做旧处理,此类物器又容易使购买者上当受骗,胎够古朴,但釉层过于透明,釉光无深沉感。
为什么大多数建盏的胎足比较粗糙?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釉光很好的建盏,很多都是窑址货,从匣钵里出的,基本是在当时烧制出了问题的。而能流传下来的成品建盏中有一部分,造型周正,没有歪斜等烧制问题,而且修足还十分规矩干净,这就属于高档的建盏了。
建盏的烧制充满了不确定性
前几年网上刚开始有收藏考古博主贴建盏的时候,有网友看到露胎就说建盏做工粗,认为是施全釉都懒得做,这是对建盏工艺没怎么了解导致的误解。
现代建盏手艺人在烧制建盏的时候,有喜欢颗粒细的也有喜欢颗粒粗的,要改变粗细只需要滤网用不同的目数即可。还有的师傅会在修胎的时候故意把露胎部分刮得毛糙,这属于各人的审美喜好不同。也不是手艺的高低。
而大家在挑选建盏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露胎的质地即可,无论是细质还是粗质都别有一番风韵,不必趋同。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