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随身携带建盏主人杯,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紫盏,即建盏。苏轼《游惠山》的一个“色味两奇绝”,把建盏之美道尽。
建盏贵在窑变,这是天工与人巧的结合,是陶瓷中天人合一精神的精彩诠释。
建盏,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代表。茶界称它是“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
由于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是宋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斗茶的重器,被誉为“瓷坛明珠”。
宋代是个什么样子的朝代?
宋代是一个右文黜武,重建孔孟思想的理学盛行的时代。宋代理学以儒学为主体,吸收改造释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儒学,这种新的儒学,它重视人的内省功夫,从中发现其蕴含的哲理,从而达到内心精神世界的超脱与心灵的净化。
而建盏作为一种艺术品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悄无声息地发展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文化,把古代饮茶、斗茶艺术发展到历史的巅峰。
宋代到底有多雅?
宋代美学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走向生活,走向休闲。它表现在士大夫们的品茗与斗茶上,不但讲求饮茶的实质功效,而且更注重其文化内涵。
因此追求更加时尚、更加风雅、更加精致的建盏为道具,进行品茗斗茶,赏美器,供清谈,与吟诗,作画、抚琴、弈棋等联系在一起,给予了文人士大夫们以无限的情趣,从而达到内心精神世界的超脱感和心灵的愉悦感。
建盏在宋代扮演了个什么角色?
在中国陶瓷史上,宋代以前基本上是“南青北白”的天下,黑釉瓷只占很小部分。宋代黑釉瓷器的流行,与当时的点茶之风有关。在蔡襄的《茶录》中详细记载了点茶的程序、技法、用具以及品鉴。
按《茶录》所记,点茶所用的茶为膏饼茶。点茶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盏内,再冲入沸水,用茶筅快速搅打,茶汤表面便会形成如雪花一般乳白色的泡沫,古称“沫饽”。乳白的沫饽,只有在深黑色的茶盏衬托下,才更显“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因点茶而生的斗茶,斗的就是这沫饽颜色、细腻程度、留盏时间等。在深黑色的建盏中,输赢胜败立见分晓。
宋徽宗喜爱建盏,引一时之风直至元代。当时,兔毫盏除建窑外,东张窑、遇林亭窑、吉州窑也有烧造,但只有建窑生产的建盏精品才能进献给皇帝。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陶瓷展中,还可以见到一只碗底刻着“供御”的兔毫盏。
宋代建盏的黑白美学
“建盏”是一种黑釉瓷器,因产于古代建州而得名。瓷器外壁和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也正是因其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适于茶汤保温,极大地迎合了斗茶的需求,在宋代风靡一时。
宋代人斗茶,比拼的便是谁的乳花打得白,吸附盏壁的时间更久。在点茶的过程中,动作会比较大,为了让茶盏不至于摇晃,影响发挥,于是将建盏制作的厚重。
而建盏的厚釉就是为了让茶盏的保温效果增加,保证打出的乳花不容易散掉,保持更长的时候,以此获得胜利。
斗茶,是宋代人俗世中的诗意。在喧闹的集市中,一群斗茶客围绕一起,共同追求着点茶时如星如月,如花如雪的美,这不就是在俗世中追求诗意嘛?
宋代建盏的万千斑纹
宋代建盏的美,还体现在它身上各式各样,万千变化的斑纹之中。
苏轼诗云:“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苏轼点茶最喜欢使用的建盏便是兔毫斑盏,它有着细细密密的线条,从盏底放射而出,如同兔毛,也如同从春瓮里飘进来了鹅羽,洁白如雪。
黄庭坚诗云:“建安瓷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
鹧鸪斑盏的釉面花纹是斑点状,如同中华鹧鸪身上的白点。适合在春季饮春茶时使用,白色的斑纹可以衬托出春茶嫩绿的色泽,如谷帘的新鲜泉水。
除此之外,建盏还有乌黑如漆,“色黑而滋润”,有着庄重素雅之美的乌金釉;珍贵程度仅次于曜变,形如沸腾油滴滴落而成的油滴盏;以及能让人仿佛置身浩渺宇宙与璀璨群星的曜变盏。
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宋代名窑之一。窑址在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曜变斑纹
建盏的曜变斑纹,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自由,能冲破形的束缚,形状特别像光晕。曜变斑纹的主要特征其实是“影像”,而不是“形状”。
鹧鸪斑纹
鹧鸪斑纹是建窑产品中较为名贵的产品。鹧鸪斑纹的羽毛颜色在北部呈紫赤相间的条纹,胸羽则有白点正圆如珠,这种胸羽的正圆白点为其他鸟类所没有。其浑然天成的釉调和温润的质地,使用古人题诗 赞曰:“玉鹏纹刷鹧鸪斑”、“鹧鸪斑中吸春露”可见鹧鸪斑耀变天目是何等的珍贵和高雅,值得让人品味和收藏。
油滴斑纹
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析出晶体所致。
油滴釉最早是由福建省永吉县建安窑烧成,茶碗为其典型,北宋人蔡襄曾有诗赞建窑黑釉瓷,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此蟹眼即油滴天目,而人们喜爱油滴天目茶碗是古人常颂“茶色白(茶光沫),宜黑碗,建安所造者绀黑,斑如蟹眼,其坯微厚,盛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故油滴天目茶碗,在细细品茗之余,真是无穷的余味。
兔毫斑纹
建窑兔毫斑纹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纹边界在平而上的变化比油滴大,尤其还存在纵向变化,有隐有显。兔毫形状清晰不一,各种各样。
用兔毫盏沏茶,是饮茶者非常享受的事情,兔毫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宋徽宗赵佶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对兔毫斑建盏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对于建盏的烧制,建盏匠们说:“一炉生,一炉死,一炉生不如死”,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建盏大师,也有可能很久烧不出一只精品建盏。
建窑简介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因宋时属建州建安县(今建瓯),故名建窑(历史上也有人称建安窑)。
建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黑釉瓷闻名于世。有宋一代在斗茶风盛行时更是受到皇室的喜爱。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窑址在建阳水吉镇,以产黑瓷而著称。
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字样。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和韩国的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一带一路”的高贵使者
宋元时期,瓷器频繁出现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日本僧侣前往浙江天目山学佛,回国时就带走了一批建窑建盏,日本人称之为“天目瓷”。迄今为止,日本文化厅认证的14件国宝级陶瓷类文物中,建窑出产的极品建盏便占了4件。过去,还有不少商船满载着各种精美瓷器从泉州出海,驶往东南亚、非洲乃至古罗马帝国市场交易。其中,建盏备受客商青睐。
2007年4月,“南海一号”沉船中就打捞出了大量黑釉建盏。宋以后,随着“斗茶”风俗日渐衰减,建盏也随之渐行渐远,这颗瓷坛上的璀璨明珠逐渐黯淡下来。
如何从造型、胎体以及釉来鉴别宋代建盏
1、造型
宋代建盏可以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个大类,每一个大类又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敛口以及撇口的。宋代建盏的造型大多是口大足小,在距离口沿的一厘米的地方有一道向内凸起的圆棱,在外壁靠近足的三分之一的地方是没有施釉的,而口沿上面的釉绝大多数都是沈黄褐色的,并且釉水是上面施得薄而下面施得厚的。
建盏虽然有大、中、小一共三种形状,但是比较常见的是中型,其次是小型,大型的建盏非常难得一见,因此一旦发现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建盏的造型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古朴的、敦厚的,它的线条设计得非常流畅、自然、大方,然后赏心悦目。
仿品的建盏从外观上来是有一点过于规整了,让人感觉到不是那么自然,并且就尺寸而言也要比宋代建盏大一些,缺少了宋代建盏的灵巧。
2、胎体
制作宋代建盏的胎土是选择富含有铁质的瓷土,盏壁大约厚为0.2至0.8厘米,将建盏拿在手里会明显地感觉到非常沉。
在宋代,建盏的加工与现代相比比较落后,所以在胎土中时常会看到一些没有能够完全被粉碎的比较大的颗粒,显得有一点粗糙。
宋代建盏的胎色是紫褐色的,又粗又坚硬,并且还可以看到修胎时所遗留下来的棱角的痕迹。
仿品的建盏不论从加工手法还是工具配料来说都和宋代建盏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制作出来的建盏会显得比较细腻、整齐、橙色比较淡,也没有沉重的感觉。
3、釉
宋代建盏有独特的挂釉现象,用手摸口沿的时候会感觉到有毛糙并且扎手的感觉,并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表面上有一些坑坑洼洼的痕迹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