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随身携带建盏主人杯,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国人常说:茶道,始之于唐,兴于宋,经过了元朝草原部族的入侵后,中国茶道已渐渐式微,到了明朝,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明朝人怎么喝茶。
“唐煮宋点”变沸水冲茶
在唐宋之际,无论煮茶还是点茶,人们都以茶末作为行茶原料,但这一手法在明代被彻底改变。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民间访察民情,看到老百姓在费力地制作进贡皇宫的龙凤团茶,十分辛苦,稍有瑕疵便要重新做,费时又浪费了不少好料。
于是,在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
从此,“唐煮宋点”变沸水冲茶。
明朝人认为,唐宋饮法反复将茶叶的汁液榨出,已经背离了草本最原始的味道,而以沸水冲泡茶叶,更能体味茶之真味,这种“瀹饮法”,在茶叶的品饮艺术上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开千古清饮之源。
但其实“瀹饮法”在唐宋时就已存在了,那时,民间多饮散茶,用的就是“瀹饮法”。
明朝人都喝什么散茶?
明代的散茶种类繁多,虎丘、罗岕、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大盘、日铸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
明朝人的“壶泡”与“撮泡”
陈师道记载了当时苏、吴一带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壶泡法。
而当时杭州一带的烹茶法与苏吴略有不同,“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其实无论是壶泡还是撮泡,较之前代更加简便,而且还原了茶叶的自然天性。
许次纾与《茶疏》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人。
《茶疏》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这本书对沏茶方法有独到见解:
手中撮茶,把热水注入茶壶,然后迅速把茶投入开水中并把壶盖盖严。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后,把茶水全部倒在盂中,然后再把茶倒入壶中,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让茶叶下沉,然后把茶水倒在茶瓯中,献给客人。
许次纾认为,茶道用具必须保持清洁,要精心呵护、仔细陈放,每次用完,更要清洗干净,茶渣“如或存之,夺香败味。”他认为秋茶品质甚佳,七八月可采一遍。
除此之外,他主张,量小方益于品味。“一壶之茶,只堪再巡。……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需涓滴,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
另外,明朝人喝茶相当注重环境,与其说来参与茶会的人都“视茶如命”,不如说,他们更在乎当时的情景,所以,在《茶疏》中,许次纾还阐述了适合饮茶及不适合饮茶的环境:
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宜辍:
作事 观剧 发书柬 大雨雪 长筵大席 阅卷帙 人事忙迫 及与上宜饮时相反事。
不宜用:
恶水 敝器 铜匙 铜铫 木桶 柴薪 麸炭 粗童 恶婢 不洁巾 各色果实香药。
不宜近:
阴屋 厨房 市喧 小儿啼 野性人 童奴相哄 酷热斋舍。
明朝的“文士茶”
除了许次纾的《茶疏》之外,还有许多文士参与至茶事之中,比如唐寅、文征明、徐渭等等,他们开创了明代“文士茶”的新局面。
与饮茶相关的书籍更是丰富非凡,如陈继儒的《茶董补》,朱权的《茶谱》,田艺衡的《煮泉小品》,陆树声与终南山僧人明亮同试天池茶,撰写的《茶寮记》,张源的《茶录》等等,为后人研究茶、品饮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明朝茶器的新变革——景德镇白瓷与宜兴紫砂壶的兴起
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泡,唐宋时期流行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皆废弃不用,在宋代风靡一时、风光无限的黑釉建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镇的白瓷。
屠隆《考般木余事》中曾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
张源在《茶录》中也说“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因为明代的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纯昏,但不入茶”,用雪白的茶盏来衬托青翠的茶叶,可谓尽茶之天趣也。
除此之外,明代散茶的冲泡又直接推动了紫砂壶艺的发展。
宜兴位于江苏省境内,早在东汉就已生产青瓷,到了明代中晚期,因当地人发现了特殊的紫泥原料(当地人称之为“富贵土”)紫砂器制作由此发展起来。
相传紫砂最早是由金沙寺僧发现的,他因经常与制作陶缸瓮的陶工相处,突发灵感而创作了紫砂壶。
据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载,紫砂器制作的真正开创者应是供春,供春是明正德年间的学仕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供春在一旁侍读,聪慧的他向金沙寺僧学习了紫砂制作技法,制成了早期的紫砂壶,供春遗留下来的紫砂作品廖廖,但他却是宜兴紫砂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人。
茶叶走出国门——郑和下西洋开创海上茶路
明三宝太监郑和于公元1405-1433年曾奉使七次远涉重洋,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等地,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都带有茶叶。
南亚诸国对于中国茶叶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国家正是中国从海上通往地中海和欧洲各国的中介地。元、明以后,中国茶经过这些国家传向西方,形成了一条海上的“茶叶之路”。正是通过这条途径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才开始遍及欧美。
历史更迭,朝代兴替
时光从不定格,人事永远变幻
有人说,唐宋是中国茶道的至高点,到了明朝,茶道不存、衰败已至。但今人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唐宋固然有唐宋的传承与荣光,明朝亦有自己的主张流派,不同的时势,必然造就不同的风采,并不存在孰高孰低。
若说明朝茶道衰败,那么到了如今,茶道岂非不存?
茶乃天地灵物,修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正己、修身,三世轮回、沧海桑田与佛祖论道,换来不会拈花一笑罢了,与其踏破苍生、追求无极,不如静守茶台,自问己心……
茶之一事,实则善哉!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