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告诉你:盏的釉色形成原理,以及该如何分类问题!

建盏的,属于我国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在窑炉焙烧的过程中,由于火候与气氛的原因,它会呈现出各种自然奇特的花纹,这些花纹,与一般的釉下彩绘或釉上彩绘不同,它不是人工在器物上描绘或刻画出来的图案,而是釉水本身产生变化的结果,在陶瓷工艺学中称之为“窑变”。

施釉过程

成型后的建窑碗,采用蘸浸法施釉。

器体釉水的状况观察,它的施釉过程大体是这样的:

首先把凉干的碗坯倒置,用手捏住碗的圈足,取水平方向向下浸入釉浆,胎釉互相黏连,然后从釉浆中取出经过风凉再装窑焙烧。烧成后的碗体,釉水通常作垂流状,口沿釉药极薄,最薄的只有1毫米,呈赭褐色近似露胎状,口沿以下釉药逐渐增厚,腹内底中央与腹外底的釉药沉积最厚,有的可达7~8毫米,腹外底的釉药一般聚集至施釉线,形成一周圆圈的厚层,有一部分则因垂流过重的缘故而超越施釉线至腹底部及足根部,聚成圆珠状。明代曹昭《新增格古要论》说,建盏“滴珠大者真”,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釉色分类

建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结晶釉的窑变花纹,但是由于烧成技术的关系,花纹的形状不可能固定于某一种形状,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建盏都具有窑变的效果,这就使得烧成后的釉色复杂多变,归纳起来,可划分为黑色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毫变釉和杂色釉五种类型。在这五类型中,黑色釉是建窑的本色,有一部分是纯粹的本色产品,大部分在产品中则以底釉形态而存在,窑变花纹则从釉层中透出而浮现于釉面。杂色釉,是区别于黑色釉的副产品,一般没有窑变花纹,或者花纹不甚清晰。

1.乌黑、绀黑和青黑,都是一次性施釉,有三种情形:

一是呈纯黑色,乌黑如漆,表面非常光亮,后人俗称为乌金釉

二是蓝黑色,黑中泛起天青色,釉水滋润,是建窑的典型釉色。宋代文献称为“绀黑”,诗文中叫“紫瓯”的也是指此类釉色的碗,明清时期陶瓷著述中则被称作“紫建”。其中,深沉厚重的,宋代文献称为“青黑”,是建窑珍贵的釉色。

三是黑褐色釉,以黑为主调,但带有稍黄或泛红的成份,光泽度较浅淡。

2.褐、白、紫、青杂色釉。也是一次性施釉,由于釉药在焙烧过程中,产生了黑釉以外的其它各种颜色。这些釉色虽然是非纯正的黑釉,但他们的釉药成份构成是相同的,只是变异的现象而已,在质量上多属次品,有下列四种情形:

一是褐色釉,以红褐色居多,还有灰褐、黄褐等,深浅不一,釉层较薄,光泽度不够强烈,具有细小的冰裂纹,有的还密布极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下垂现象比较少见,器物口沿部位稍带铁锈色。

二是白色釉,呈米黄、灰白或乳白色,釉层厚薄不匀,有的开冰裂纹,有的显示不甚规则的橘皮纹或疵点,被认为是火候不足未成熟的釉色。

三是紫色釉,此类釉色的碗,釉药口沿较厚,近底周部分釉层则纹较薄,釉层呈现不规则的皱折,露胎部分显示出红褐色胎骨。

四是青绿色釉,有深绿或青褐色,釉层厚薄均匀,玻璃质感强,釉面呈冰裂纹。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