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猜猜是谁丨我很丑,但是我……

张爱玲说: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最原始的胎土,手工的制作,在火的催化下,呈现了千变万化的美丽,完全是崇尚自然的精神产物,然后开出了最美丽的花。

若把一只建盏放在一堆其他瓷器品类环绕的茶盏当中,是很难被第一眼相中的。它没有白瓷那般精巧通透,没有青瓷那般类冰似玉,也鲜有人在建盏上勾画绘彩……然而建盏却以它独特的韵味征服了两代宋室王朝,更让许多当代盏友“一入建盏深似海”,越玩越爱,欲罢不能。这样一只看起来略显笨重的建盏,竟然还说它高级?

一:贵在天成▲▲▲

建盏烧制,需要历经13道工序——选矿、碎矿、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然而这十几道繁琐严苛的工序之后,匠人依然无法对最终开窑时的成品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预估。

不同的温度、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天气等等,对成品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太多了。匠人们只能在成千上万次的釉水调配和烧制试验中,获取一点点的“天机”。即使是这样,也只能是三分人力,七分天意。这种“造化大于人工”而形成的产物,最符合中国的审美态度,也因此决定了建盏必然处于中华美学体系的顶端。

每一只品相完美的建盏,它的背后必然是成山成堆的残次品。我们看到的那令人惊叹的釉色斑纹,更多是取决于土与火反应的窑变艺术,是来自窑神或上天恩赐的礼物自然天成,是建盏高级美的立足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釉色之美,具有了值得延伸的意义。


二:釉色造化▲▲▲

建盏的窑变斑纹千变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曾经给予不少命名,至今未有统一的分类。从宋代史料上看,只有兔毫、鹧鸪斑两种专称,曜变、油滴、灰被等词均源于日本

不可否认的是,建盏那无法捉摸的百变釉色,才是其风骚千年的第一原因。1300°以上的窑火,高度还原的气氛,自然生成不同形态、大小、质感、排布、色彩的斑纹,奇诡瑰丽,蔚为壮观。

为了烧出建盏特有的铁系分相-析晶釉,建窑的匠人做出许多妥协与牺牲。以不可控的烧制过程,极低的成品率,终于换来极品、神品的存在。釉色之于建盏,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

三:器型经典▲▲▲

建盏经典四大器型——束口稳重典雅,撇口舒展匀挺,敛口浑圆小巧,敞口直率阔朗。

四:大美在和▲▲▲

可以说,美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感觉,古往今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人的多样性决定了美的多样性。虽说美有千面,但符合主流的大众审美却有规律可循。从拙到雅,从丑到美,讲究一个尺度,一种平衡。

建盏的美,即是和谐之美。它是天意与人工的巧妙邂逅,它将拙朴与瑰丽融于一体,它是街头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也是远在庙堂之上那些皇家高仕的心头好。它内敛恬淡,是宋代美学的极简表达。它光芒耀目,享有一盏宇宙的美名,以其无法名状的曜变光辉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看客!​​​​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