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一只建盏的自述 :我就是这么“有个性”

一只盏,握在手中,可以把玩,可以品性。盏与人之间,可以感受到心的呵护;与盏对话,可以缓解人世的冷暖和淡漠,可以调剂生活的苦辣酸甜,可以领略到来自心灵之外的豁达与自由。

建盏看似没有生命,其实经过主人的泡养与悉心呵护,它会以温润有神或七彩宝光来回报主人,换个角度思考,这其实就是人与盏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其中乐趣,只有用心才可体会。 

建盏自述:我只是一团“有个性”的泥巴

我原本是一团泥巴,不过后来在那些拉胚师傅的帮助下,从无人问津到如今变成一个有头有脸的瓷器。师傅们通过淘洗、练揉、拉胚、修胚、上釉等步骤,也使我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有了更深的了解。但也正因如此,我对自身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也有很多话想说:

绝世孤品,造就性格孤傲

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建盏,因此,也使我们性格变得孤傲,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好似桑蚕,把自己裹在茧里,如果想看到光明,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打破茧,走出黑暗。

有个词叫作茧自缚,正如自己目前这样高高在上的样子,想摆脱孤独,就必须首先突破自己编织的“茧”。不能总觉得自己是世上唯一,而产生孤傲的性格,我应当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多找找自身劣势,海纳百川,学学其他瓷器的闪光点。

情感脆弱,经常性的流泪。

万物皆有情,有情便有泪,而有一种泪叫“釉泪”。在经历千度高温炉窑的锻造下下,烈火出身,于是留下一滴涅磐的泪。釉泪,承载的是陶匠们的汗水与努力,釉泪,承载着对炉窑的思念和友情;

当我降临的时候,那滴泪是对炉窑感恩的泪。当我离开陶匠时,流下的是对陶匠不离不弃的泪

就是那滴在你眼前似掉非掉的泪,落隐落现的泪。它打动了我们的心,留下的也是最深的感动,在凝视之间去读懂了釉泪的心声。如果泪笑了,你们也明白了,因为这是建盏遇上有缘人就不在孤单的泪。

孤芳自赏,曾为皇室御用之物

宋朝第八皇帝宋徽宗赵佶,在26年间(1100-1126),离不开茶,亲自写《大观茶论》,记载了关于采制的工艺、点茶的方法等,更极大地促进了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而关于《大观茶论》中,里面有提到关于点/斗茶所用的茶盏,宋徽宗完全没有提到宋代五大名窑及其他窑口,而是直接点明斗茶应使用“盏色青黑、玉毫条达”的建盏。

宋徽宗,更亲自为建盏站台背书,确立建盏为宋代斗茶的第一茶盏。

以瑕为美,颠覆审美情趣

说到瓷器的釉跟开片,在宋朝以前,它被认为是瑕疵品。只有宋代,才将开片作为一种装饰,同时反映了宋代审美趣味的变化。艺术的美总会有一种残缺感,因为它是自然出现的,没有“残缺”,就没有所谓“完整”;更没有“完整”的艺术美。

烧制过程中所出现自然天成的缺陷,它成为一种无法控制和趣味的装饰。这一追求在宋朝得到了彻底的响应。由于技术的需要,导致盏口或盏底釉色的厚度不均匀,釉的流动,即使是高温引起的轻微变形也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美。

为盏善变,一窑出百色

我们区别于其他茶器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我们的胎被称作“铁胎”,以使用当地含铁量高的土壤为原料,这就是所谓的铁轮胎,烧成胎色灰黑,叩击声如铁般清脆。釉面材料为草木灰与当地原矿釉石调和,在经过1300度高温烧制。我们不同于其他瓷器的魅力就是在于烧制出的釉面斑纹每只都不相同。

建盏烧制中最难控制的环节便是火候,每个窑位会因为温度的不同而气氛的不同。与其说我们善变,其实是窑火造成的,窑火造就了气氛,气氛不同产生的釉面效果自然不同。所以才有,“入窑一色出窑千变”的说法。

从最原始的胎土,经手工的制作,在火的催化下,呈现了千变万化的美丽,虽然它带有瑕疵但它完全是崇尚自然的精神产物。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