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建盏“厚黑”学之厚学

宋人蔡襄在所著《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于是乎,许多建盏同好认为:建盏越厚越好,现代建盏从业者,也不乏尽量把作品做得极厚者!  

一、建盏之“厚”可流行?可实用?

1、建盏曾“独享龙宠”,“其坯微厚”这一“最为要用”的特质(从“生意”的角度讲,就是建盏的卖点之一),蔡襄于北宋期就将此秘密“昭告天下”。

此后,其他窑场把坯体做厚一些是否有难度?若难度不大,别家有没有把坯体都做厚些呢?须知顺应市场,是工商阶层“逐利”之本能!

总之,“其坯微厚”并“最为要用”,是蔡襄的一家之言,还是整个宋朝的普世追求?

2、热衷于“斗茶”的帝王(如宋徽宗)对“其坯微厚”执什么态度呢——要知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啊!

3、“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是真的吗?

4、“厚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饮茶方式,还有特殊意义吗?

以下,基于自身实践感悟,就以上诸问做一番自问自答吧!

二、建盏之“厚”在宋代的意义

1、回看历史,无论是高古“五大名窑”还是“八大窑系”,在世界瓷文明中的独特建树,都是基于其追循各自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创造各自的辉煌,赢得各自的荣光!或有相互学习和借鉴,但绝不会“忘本”!

换言之,整个大宋王朝,并没有因为“微厚”的建盏受宠而使厚坯成为瓷之风尚!例如:同时代的江西湖田窑,从来高举着“薄如纸”的大旗!

2、有接触过建窑中“皇家订制”系列:“供御”“进琖”款建盏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类贡品宋盏,是建盏中工艺最精到、器型最规整、取舍最严苛(必须的!)的特殊产品。

3、“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一定是真的!“熁”(音xié)者,烤也!含铁量很高的厚盏,经火烤之后,所贮热量必定比其他薄盏要多(铁板烧、石锅鱼同理!),比较而言自然“久热难冷”,对于当年的“斗茶”或确“最为要用”。

4、  所藏古建盏,同样口径的器物,厚逾两分,薄仅两厘,不一而足!

另外,古建盏底足径普遍偏小,其他古瓷足径与口径比例大多在3/8之上,而古建盏大多在3/9之下;最甚者,许多古“斗笠盏”“撇口盏”口径有12cm,而底足仅3cm。

宋代建窑,亦有薄盏,综观一系列藏品:薄胎古盏,工艺上难免匠气暗溢、雕凿太甚。 

厚坯古盏,成型时大刀阔斧,以随性代匠气,且更不容易在高温下变形。反而率性而为,浑然天成!无疑:厚胎建盏,更加扣合“天然去雕饰”、“返璞归真”的审美意趣!而它窑尚厚者寡,亦衬托出建窑厚盏的独特。

说来说去,自己都觉得乱——古人到底是追捧薄盏还是偏爱厚盏呢?

站到建窑遗址举目四望,便会豁然开朗:十几米高的弃物堆积层、百条龙窑、千年窑火、十万窑工、全世界最长的龙窑!

如此浩瀚的时间和空间,容得下许多人的美学梦!宋徽宗爱薄,蔡襄喜厚,所谓“各花入各眼”。而建窑尤自以博大的情怀包容着各种的美(建窑民窑、官窑、御窑三位一体之属性,容后分解)!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